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社会 > 社会万象
投稿

中小学学习类 App渐渐变味

2017-12-01 16:42:36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沈曼怡 樊未晨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近几年,“人手一机”成为常态,高举各色旗帜的学习类App便喷涌而出。如果以“中小学学习类App”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立即能弹出不下100个App推荐,覆盖语数外各科,功能侧重不尽相同。

    不过,一些学习类App在“科技改变学习”的“动人”理念下,在某些角落中也隐匿着“垃圾”,这种现象也许并不普遍,但是当使用者是几岁、十几岁的孩子时,哪怕少量的“污垢”也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一个多月“撞”上了两次黄图、一次荤段子
   
    “他原来跟我说过,我们之间只能是性的纯洁,不可能有爱。”愣了两秒钟,吴北跃赶紧锁上了手机。不敢相信,这些露骨的字眼竟赫然列于这个叫做“某某帮”的App里。
    吴北跃刚上初中第一周时,语文老师布置了摘抄作业。吴北跃用“某某帮”搜索优美语段,“弹出的第一篇推荐作文就是这个,文章里边的细节描写更加辣眼睛。”吴北跃说,这篇“推荐作文”的阅读量为2090,还有51条弹幕评论。
    令人大跌眼镜的还在后面。吴北跃接着往下翻,发现App中夹杂的“小黄文”真是不少,有的还被贴上了“优秀作文”的标签。这么一看,第一篇的尺度竟已算是小的了。但据她所知,目前全班的76人里,大部分同学都在用这款App。
    不过学习类App“涉黄”绝不止这一家。
    刚过去的这个暑假,安徽的高二学生袁言在手机里下载了名为“某某斩”的背单词软件。但才使用了一个多月,就“撞”上了两次黄图、一次荤段子。“背单词时出现的配图和例句常常带着些暗示、挑逗的意味。”袁言吓得回家就卸载了。”
                     
                           学习交流平台变为“互撩宝地”App同学圈渐失原味
   
    成年人的微信中有朋友圈,孩子的学习App里则有同学圈。
    袁言也是“某某帮”的老用户,见证了同学圈从学习交流平台质变为中小学生的“互撩宝地”。
    “发心情的比问作业的多。”袁言说。
    一次,一个名叫“请叫我女王大人i”的小学女生在同学圈里晒出了自拍。
   “喜欢,求扣扣”“需要男朋友吗?”……
    吴小雨是一名90后英语教师,面对层出不穷的学习类App,她也“甚是愁恼”。
    据她所知,班上至少三分之一的学生在用学习类App。“真用来学习的少,大都直接抄答案。”吴小雨说,学生的很多英文翻译和标准答案一样,作文内容也都是雷同的。
    为一探究竟,吴小雨上网搜索了“作业App”,结果一下子冒出了几十个“抄答案利器”。下载了一款热门的拍照搜题App后,她发现其中提供的所谓“优质答案”错误百出,“简直误人子弟!”吴小雨说。
   “不会的可以问老师。若是一味地依赖作业软件、追求标准答案,学生容易产生惰性、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吴小雨在家长会上向所有家长强调,希望同家长一起遏制住这股由App带来的“抄袭风”。
                    
                      
    
    很多人觉得“藏污纳垢”的学习类App是学生和家长自己找的,其实,某些学校老师推荐的App也并不是毫无瑕疵。
    江苏的妈妈钱微最近很纠结。女儿刚上三年级,班里的英语老师要求家长下载“某某作业网”,学生在这个App上在线完成作业。
   “既然是老师认证的,一定错不了。”钱微说。
    的确,自从用了这个App,原本对英语“不感冒”的女儿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口语能力也有所提高,“如果哪天老师没发布作业,她还挺失望。”这令“80后”妈妈钱微颇为惊喜。
    不过,欣喜之余,钱微渐渐发现,这个App之所以吸力如此之大,是因为其游戏的外壳,学豆的奖励机制(学豆可以换奖品),还有各种学霸榜单排名。
   “班里的同学都在比排名、赚学豆,有同学为了赚学豆花钱充了VIP,还有作弊刷学豆的。”女儿的话让钱微大跌眼镜。
    郁闷的钱微在自己的朋友圈里抱怨:“学习App里bug多”,结果引来很多家长的留言:“App里的游戏成分过多,孩子很容易上瘾、产生依赖,而且内置不少充值服务,显然脱离了教育的主题。”一位家长这样留言。
    的确,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在钱微所说的那款App中,赚取“学豆”的方式除了高质量的完成作业,下载App内的付费项目也成了赚取“学豆”的主要途径。
    学习类App捆绑上学校作业,让家长们亦喜亦忧。
    省时省力、事半功倍,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是好,但App里五花八门的附加物使学习变了味,不免让孩子们初心难保。
责任编辑: 任志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今日报道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今日报道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今日报道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鲁ICP备1604352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402000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