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江河之源”,长江、黄河、澜沧江在此发源,涓涓细流,汇聚成大江大河;
这里,是“中华水塔”,奔腾不息的江河之水,滋养着中华大地,孕育了灿烂的文明;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建州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各族儿女砥砺奋进,实现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困走向小康的伟大跨越,在世界屋脊书写了壮美诗篇。
一个家园秀美、安居乐业、民族团结、文明和谐的新玉树,正崛起成为美丽中国的“生态之窗”。

这是8月7日拍摄的玉树市城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守卫
站在守桥值班室门前,看着眼前滚滚奔流的通天河水,望着横跨通天河的大桥上,来往车辆奔驰而过,已是耄耋之年的元丁老人思绪万千。
“‘幸福桥’186米、‘生命桥’274.5米、‘腾飞桥’837米。”80岁高龄的他,对三座大桥的名字和长度脱口而出。他的身后,一幢二层小楼静静矗立,“守桥值班室”的金色牌匾熠熠生辉。
“扎曲河结不了冰,通天河架不了桥。”在通天河流域,藏族群众自古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1951年,玉树藏族自治州成立。1954年,西宁到玉树的公路打通;1963年,通天河大桥建成,从此天堑变通途。
“再也不用掏钱坐牛皮筏子,再也不用冒着生命危险过河了。”当地群众称这座大桥为“幸福桥”。
1977年9月,元丁从驻守大桥的解放军手中接过了守桥的重任,成了民兵守桥班的第一任班长,从此在守桥值班室度过了13个春夏秋冬。至今他仍清晰地记得,接班时排长说的话“要像爱护自己的喉咙一样守护大桥”。
2012年,宽13.5米的第二座通天河大桥建成,为玉树灾后重建发挥了重要作用,被人们称作“生命桥”;
2017年,宽22米的第三座通天河高速大桥建成。这是我国首条穿越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高速公路大桥,玉树人民称之为“腾飞桥”。

这是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歇武镇直门达通天河渡口拍摄的守桥班老班长元丁(7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柳泽兴 摄
三座大桥,从一个侧面见证了玉树70年跨越发展的历程。
70年前,玉树还陷于农奴制的阴影中,基础设施一穷二白,人均寿命只有39.6岁,广大群众吃不饱,穿不暖,听天由命。
那时,元丁全家人靠租百户的2亩地过活,一年到头辛苦忙碌,连口粮都不够,靠乞讨才能填饱肚子,穿的只能捡百户不要的破衣烂衫。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共产党来了,我们的幸福就像通天河的水,从此延绵不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农牧民翻身当家做主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1963年,元丁家分到了10亩地,还有20头牛。如今,已退休多年的他,住在灾后重建的新房里,每月有稳定的退休工资,“日子越来越好,相比过去,简直是天与地的区别”。

这是8月5日拍摄的玉树市夜景。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守望
清晨,一缕桑烟萦绕在直本仓古宅上空。传统质朴的独木楼梯、古色古香的藏式厨具、精致细腻的木雕窗花……无一不带有历史的沧桑与厚重。
在玉树市以东的通天河畔,坐落着一个古村落——称多县歇武镇直门达村,这里因拥有历史上著名的通天河渡口而闻名。
“直本仓”是藏语,意为“直本家”,是玉树历史上的直本“船王”家族世代居住生活的古宅。年近九旬的直本·尼玛才仁,是通天河直门达渡口最后的“船王”,20岁开始在通天河渡口摆渡。
“高原气候恶劣,每一次摆渡我和船工们都提心吊胆,生怕会出事。”谈起在渡口摆渡时的场景,直本·尼玛才仁说,“那时候常常听到老百姓讲,要是通天河上有一座桥该多好。”
一座座大桥取代了渡口。尼玛才仁购置了大卡车跑起了运输,又从事珠宝、皮毛等生意。“我们真是放下了过去的旧瓷碗,捧起了新时代的金饭碗。”尼玛才仁常常感叹。

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红旗小学,学生在上书法课(3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偶尔还会回古宅看看,但更多的时候,尼玛才仁和儿孙们住在玉树市的楼房里,过起了与祖辈完全不同的新生活。儿子陈林巴丁说,父亲是听着姨奶奶讲格萨尔故事学习的藏文,自己也只在村里私塾上到三年级。而如今,他14岁的儿子在青海省海东市的“玉树班”就读,5岁女儿在城里的幼儿园。
2020年,玉树州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3.57亿元,同解放初期相比,增长了近千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011元,增长了近百倍;农牧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800元,增长超过百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高中升学率位居全省前列。
放眼玉树高原,山川秀美,城乡美丽,交通路网四通八达,低矮的冬窝子早已被坚固美观的定居点取代,泥泞的土路变成了黑丝带般的柏油路。过去“牛驮马运”、靠酥油灯照明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从牧民到市民,从帐篷到楼房,“逐水草而居”成为遥远的故事。脱贫攻坚使三江源地区数千年来的绝对贫困现象彻底消除。地震灾后重建,使玉树从一个尘土飞扬的小镇,一跃成为青藏高原上的现代化都市。
守护
三江源,是世界上最完整的物种基因库和遗传基因库之一,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地区。

这是7月23日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叶青村拍摄的“万里长江第一湾”。新华社记者 吕雪莉 摄
沿通天河溯源而上,在长江源头第一县玉树州治多县,70岁的藏族老人索南罗布过去20多年来,一直悉心守护着我国“环保先驱”杰桑·索南达杰的故居。
1994年1月,时任治多县委副书记、治多县西部工委书记的索南达杰和4名队员在可可西里抓获了20名盗猎分子,缴获了7辆汽车和1800多张藏羚羊皮,在押送歹徒途中,遭遇袭击壮烈牺牲。
在索南达杰身后,千千万万的玉树人扛起生态保护大旗,践行“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理念,当好“中华水塔”守护人,全力构筑三江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为了保护藏羚羊牺牲的索南达杰,是我心中永远的英雄。”索南罗布说着,眼含热泪。
如今,英雄故里被划入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在可可西里,成群的藏羚羊携带幼仔踏上回迁之路。
端上生态碗,吃上生态饭,牧民群众放下牧鞭,从生态的利用者变成生态的守护者。近31万人获得生态补偿,和政府一道,积极保护三江源。
牧民阿松家住玉树州杂多县昂赛乡,湍急的澜沧江在这里画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形成风景壮丽的昂赛大峡谷。

这是7月22日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拍摄的草原。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这里有三江源区域乃至青藏高原发育最完整的白垩纪丹霞地质景观。此外,还因境内频现雪豹踪迹被誉为“雪豹之乡”。截至目前,昂赛乡发现的雪豹个体多达45只。
阿松被政府聘为生态管护员,每个月有1800元收入。除了捡垃圾、管护草原外,他还每天用红外相机记录下附近雪豹等野生动物活动的踪迹。在玉树,像阿松这样的生态管护员有1.8万名。

这是7月7日在可可西里拍摄的藏羚羊。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如今,三江源区水资源量增加80亿立方米,藏羚羊、雪豹等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每年有600多亿立方米源头活水从三江源奔涌不息,润泽中华大地。
8月,蓝天白云下的玉树,群山巍峨,河湖纵横澄碧,草原如茵,仿若一面窗口,在世界第三极,向世人展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美丽中国的“生态之窗”——青海玉树的
美丽中国的“生态之窗”——青海玉树的 盲人女教师刘芳:背对光明 一路奔跑
盲人女教师刘芳:背对光明 一路奔跑 江苏扬州:战“疫”天使坚守抗疫一线
江苏扬州:战“疫”天使坚守抗疫一线 广西三江:豆角丰收添富路
广西三江:豆角丰收添富路 设置93个志愿服务网格 济南市商河县千名
设置93个志愿服务网格 济南市商河县千名 除隐患 防事故 保安全 ——哈市交警全面
除隐患 防事故 保安全 ——哈市交警全面 黑龙江宝清县公安民警帮助90多岁高龄老
 黑龙江宝清县公安民警帮助90多岁高龄老 “袋袋”相传 环保“袋”回家
“袋袋”相传 环保“袋”回家
 山东省第十二届“十佳兵妈妈”颁奖会在
山东省第十二届“十佳兵妈妈”颁奖会在 习近平参观“友好往来 命运与共——党和
习近平参观“友好往来 命运与共——党和 福建独有,全国罕见!福州夜航龙舟火了
福建独有,全国罕见!福州夜航龙舟火了 安心!暖心!应对突发情况,山东交警随
安心!暖心!应对突发情况,山东交警随 “亲情沂蒙·多彩临沂”主题活动成功在
“亲情沂蒙·多彩临沂”主题活动成功在 山东郯城:春雨滋润 腊梅娇艳
 山东郯城:春雨滋润 腊梅娇艳 清明将至 缅怀先烈
清明将至 缅怀先烈 山东郯城:年关集市好红火 请福纳福福满
山东郯城:年关集市好红火 请福纳福福满 毛泽东衡山算命
毛泽东衡山算命 470亿“板蓝根大王”离世:人这一辈子,
470亿“板蓝根大王”离世:人这一辈子, 他是开国将军之子 他在内蒙古做了四十多
他是开国将军之子 他在内蒙古做了四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