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四代科研工作者、12万多次实验、10余次创造世界纪录……中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屡获重大突破,今年4月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的新世界纪录,这对探索未来聚变堆物理基础问题,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实验成功后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控制大厅(2023年4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人造太阳”是事关人类实现“能源自由”、探索宇宙奥秘的远大事业。火热的事业,却起于安静之所——EAST大科学装置坐落于合肥西郊、远离喧嚣的科学岛上。50年来,一批批科研工作者心怀“国之大者”执着攻关,甘坐“冷板凳”。这个幽静之地,如今已成为国际科研合作交流的热土,不少海外科研人员把这里当成“家”。
所谓壮举,皆因奋斗;所谓奋斗,重在传承。四代科研工作者薪火相传、接力创新、勇攀高峰,胸怀“聚变能源梦”,向着人类美好未来勇毅前行。
几代人接续奋斗,一次次冲击梦想
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之所以发光发热,是因为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实现核聚变的原材料在地球上极丰富,且排放无污染。如果能造一个“太阳”发电,人类有望实现能源自由。
“这么好的东西,为何不早点造出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说,人类研究核聚变能源(以下简称“聚变能”)已70余年,“不是我们太笨,是太难!”
温度要达到上亿摄氏度,还要稳定持续。“地球上,什么东西能长时间装得下上亿度的‘火球’?”他说,这是全人类的挑战。
“这不是一两代人能完成,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不计名利地做下去。”8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元熙说。
1973年,中科院启动建设“合肥受控热核反应研究实验站”,随后成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等离子体所”)。
万元熙来到科学岛已有50年。来时这里条件艰苦,茅草一人多高,一下雨螃蟹、蛤蟆遍地爬,只有零星几个建筑。缺技术、缺经费、缺保障,万元熙从宿舍骑自行车到实验室要1个多小时,他跑了3年。
1981年,华罗庚先生从北京赶到合肥,为聚变能研究“八号工程”奠基,在“科学的春天”埋下“太阳”的种子。
“为理想不惜任何代价,不怕任何艰难。”怀揣爱国心,万元熙、李建刚、万宝年等“人造太阳”第一代、第二代科研人员“背着馒头出国学习”,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坐在角落,但如饥似渴学习、不厌其烦请教。
边研发“太阳”,边实验点亮“太阳”。他们的实验室常年放着行军床,实验、分析、调试、拆解、组装、再实验,干到凌晨乃至通宵是常事。

2005年3月正在总装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新华社发
“军大衣一盖就能睡着,实验喇叭一响马上就醒。”李建刚说,他与团队20年至少实验失败过5万次。
从几百万到上千万摄氏度,从三千万、五千万到上亿摄氏度,“逐日”攻关取得系列突破。
去年以来,宋云涛、龚先祖等“人造太阳”第三代科研人员带领青年团队,历经15个月顽强攻关,最终在4月12日21时达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的新高度。

“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奋力攀爬新高度
高11米、直径8米,顶端飘扬着五星红旗……EAST装置形如巨罐,腹中大有乾坤。

这是2021年4月13日拍摄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EAST集成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大电流等条件。”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离子体所所长宋云涛说,尖端技术“熔于一炉”,体现国家综合科技实力。
“为达到超高温,EAST用4种大功率加热系统,相当于几万台微波炉一起加热。”等离子体所副研究员王腾说,地球上最耐热的材料只能承受几千摄氏度,为承载上亿摄氏度的高温等离子体,科学家用磁场做“笼子”,达到地球磁场强度约7万倍。
历经7年研发、17年改造升级,如今EAST拥有核心技术200多项、专利2000余项,上百万个零部件协同工作。
回首40多年前,初代装置HT-6B仅能实现等离子体运行,在国际上处于“跟跑”。
路遥而不坠其志。时任所长霍裕平等人分析发展趋势,判断超导将是未来关键技术。经费紧张,他们用两火车皮羽绒服等物资,从国外换回超导实验装置,重新设计改造成新装置HT-7。
HT-7运行18年取得多项突破,2003年实现超过1分钟的等离子体放电,标志着我国实现聚变能研究从跟随到并进的跃升。
研制HT-7后,等离子体所敢为天下先,提出建设国际首台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设想,这在国际上尚无先例。那时宋云涛20多岁,出国求学时提及此事,他的外国导师直摇头:“中国不可能建成,你们不具备这个技术。”
“我还没出生时,中国的卫星就已经上天。我们几代人追这个梦,它一定会实现。”宋云涛说。
EAST的成功令人惊叹:2012年,实现411秒2000万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2016年,实现5000万摄氏度102秒等离子体运行;2017年,实现101秒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2021年,实现1.2亿摄氏度101秒等离子体运行……
今年4月EAST创造新纪录后,英国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伊恩·查普曼、美国通用原子公司副总裁韦恩·所罗门等人发来贺信说,这个重大成果给国际聚变研究带来极大信心,证明了“团队奉献精神和创新工作”。
据了解,EAST国产化率超90%,80%的关键设备、材料自主研发,控制、加热、诊断等技术世界先进。
自立自强、勇攀高峰,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内核,支撑起中国“人造太阳”的强大内核。

2023年4月12日,在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控制大厅,EAST物理实验总负责人龚先祖(右)和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宋云涛(左)在实验成功后庆祝。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合力点亮“太阳”,科技合作跨洲连洋
2020年7月,习近平主席向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重大工程安装启动仪式致贺信时指出,科学无国界,创新无止境。国际科技合作对于应对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2006年签约加入ITER计划,等离子体所作为ITER中国工作组重要单位,先后派驻100多人到法国项目现场,承担导体、电源、总装等采购包任务,以优异性能通过国际评估,在参与ITER计划的国际七方中位居前列。

2021年4月,中国研制的PF6超导磁体线圈在法国ITER项目现场吊装。新华社发
等离子体所研究员彭学兵说,他们为ITER做的一个线圈部件,从接到任务到交付做了7年。“有人说这是冷板凳,但是我们心里有团火,与等离子体‘火球’不断‘碰撞’。”
“‘人造太阳’研究,没有哪国能独揽一切,我们向全世界敞开大门。”宋云涛说,他们已与45个国家的120余个单位合作,每年约有500人次的外籍学者前来交流。
“我来中国已有30多次,在EAST上做实验,还会给岛上学生做一些讲座。”日本国立聚变科学研究所教授森田茂说。
“很难想象过去20多年,中国的聚变能研究如此突飞猛进。”ITER组织副总干事阿兰·贝库雷,20多年前读博时就曾来科学岛访问,他非常赞赏中国对聚变能研究坚定不移的支持。
“‘人造太阳’需要全球科学家历经多代人的艰辛,合作研究才能成功。”李建刚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能把人类梦想、国家需求和科学家兴趣完美结合,极其幸运!”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全景(2021年9月12日摄)。新华社发
距EAST不远处,一个新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正在建设。下一代“人造太阳”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已完成工程设计,未来瞄准建设世界首个聚变示范堆。
“核聚变研究渐入佳境,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这一代人手里。”“90后”博士后李克栋说,作为“人造太阳”团队中的第四代,他感觉到幸运、责任和机遇。“我们希望让聚变发电率先在中国实现,第一盏聚变能源灯在中国点亮!”

 花样游泳世界杯第二站开赛 中国花游队首
花样游泳世界杯第二站开赛 中国花游队首 山东青岛:北方“春果第一枝”甜蜜上市
山东青岛:北方“春果第一枝”甜蜜上市 江西一高中生坚持多年背残疾同学上课:
江西一高中生坚持多年背残疾同学上课: 英国举行国王查尔斯三世加冕仪式
英国举行国王查尔斯三世加冕仪式 宣传防范不停歇 共筑反诈“防火墙”
宣传防范不停歇 共筑反诈“防火墙” 立夏田园美
立夏田园美 石家庄解放纪念馆开馆
石家庄解放纪念馆开馆 萌娃绘制笑脸卡 迎接世界微笑日
萌娃绘制笑脸卡 迎接世界微笑日 风电走向深远海 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
 风电走向深远海 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 缤纷色彩,尽在春日里的调色盘!
缤纷色彩,尽在春日里的调色盘! 神州大地春来早
神州大地春来早 查干湖冬捕又一年
查干湖冬捕又一年 来自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的摄影作品,
来自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的摄影作品, 进博会荟萃全球美味
进博会荟萃全球美味 红月亮邂逅天王星
红月亮邂逅天王星 追思王希钟:他打造的角色形象“霸屏”
追思王希钟:他打造的角色形象“霸屏” 毛主席晚年指挥的最后一战,全世界为之
毛主席晚年指挥的最后一战,全世界为之 以心为眼 盲人周叔出版大学物理教辅书
以心为眼 盲人周叔出版大学物理教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