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猎捕利用是穿山甲濒危的主要原因之一
小时候看过一部动画片《葫芦娃》,记得里面有这样一个镜头:穿山甲为了营救葫芦兄弟,惨死于蛇精之手。那个时候我们对穿山甲的壮举充满了无尽的崇拜,同时更加憎恨那只无耻的蛇精。遗憾的是,现实中的场景比动画中还要悲剧!我在野外从来没有见过一只活的穿山甲,在药店却可以经常见到它们的尸体。
穿山甲是一个古老类群,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4000万年。目前全球共有8种穿山甲,其足迹遍布东南亚、南亚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穿山甲善于打洞,前肢挖土,后肢推泥,遇到吵扰,它就会迅速遁土而去,故称“穿山甲”。我国出产的主要是中国穿山甲,分布于南方各省的热带性地区。此外,穿山甲的分布地向南延至印支半岛、缅甸、尼泊尔等地。穿山甲栖居于丘陵山地的树林、灌丛、草丛等各种环境,但极少在石山秃岭地带出现。其洞穴多筑在山体的一面,居住地随季节和食物而变化。
本文出处:《动物眼中的人类: 一位动物翻译官的自然保护区考察笔记》,赵序茅著,中信出版社2020年11月版。
穿山甲平常无固定住所,随觅食时所挖洞穴而居,栖息一两晚,如果觅得地下的大蚁巢,停留时间就会长一些,吃完巢蚁才走。穿山甲白天多蜷缩于洞内酣睡,无洞不能度日;入夜外出觅食,一个夜晚常于数个山体中活动,达5~6千米之遥。中国人早在2000年前就对穿山甲有了认知,屈原在《天问》中写道:“延年不死,寿何所止?鲮鱼何所?鬿堆焉处?”这里的鲮鱼,也被称作鲮鲤,其实就是穿山甲。古人认为穿山甲身上布满鳞片,如鲤鱼一般,因此称之为“鲮鱼”。现实中,穿山甲是唯一身披鳞片的哺乳动物。
穿山甲的主要食物为白蚁,每当洞内巢蚁被吃光时,穿山甲便将拉在洞内的粪便用泥覆盖,以招引白蚁,日后再来挖食。穿山甲能泅渡大河,游速超过蛇类,即使驮着幼兽泅水,亦不为急流所阻。它也能攀爬斜树,往往循蚁迹上树,以尾绕附树枝,饱食之后有时就在树枝上睡觉。但穿山甲不会从树上往下爬,只会甩身掉地,随即蜷作一团。穿山甲遇敌或受惊时蜷作一团,头被严实地裹在腹前方,并常伸出一前肢作御敌状;若在密丛等隐蔽处遇人,则往往迅速逃走。
纪录片《穿山甲:被捕杀最多的动物》剧照。
之前的研究认为:穿山甲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森林害虫白蚁的防治上。过去,人们认为白蚁危害多种林木、水利堤坝和房屋建筑,而穿山甲主食白蚁,自然可以保护森林。其实,这种看法是非常片面的。自然界不存在害虫和益兽之分,所有的害与益都是人类根据自身的利益而评判的,符合人类利益的为益兽,不符合人类利益的则为害虫。但放到整个自然界中来看,人类的评判是不成立的。就拿白蚁来说,它们对人类而言是害虫,可是对于自然界它们不可或缺。
在森林中,白蚁最大的作用是分解死亡的树木,加速物质和能量循环。除了分解死去的树木,白蚁也会攻击活着的树木,人类可能据此认定白蚁是害虫。其实,白蚁所攻击的树木多是老弱病残。健康的树木会分解足够的防御性化合物,令白蚁望而生畏。在以色列的沙漠地带,每公顷内的白蚁可以把237千克的碳和4.3千克的氮从死亡的植物里转移出来。白蚁是名副其实的森林清洁工。但是,如果白蚁过度繁衍,一样会带来严重的危害。据全国白蚁防治中心2017年工作报告称,白蚁会危害房屋建筑、文物古迹、水利工程、园林植被、农林作物、通信电力、市政设施等多个领域。
大自然的精妙就在于通过复杂的食物网维持动态平衡,不至于使某一个家族过于庞大。在健康的生态环境下,白蚁难以成灾,因为存在诸多以白蚁为食物的动物——比如穿山甲,控制和制约它们。然而,正是因为人类破坏了自然的平衡,才使得白蚁成灾。
自古以来,人们熟知穿山甲的药用价值,早在《本草纲目》上就有记载:“鳞可治恶疮、疯疟、通经、利乳。”现代医学认为其鳞片有通经络、下乳汁、溃痛疮、消肿止痛之功。因此穿山甲是名贵的中药材原料,是我国14种重要的药用濒危野生动物之一。在动画片里,穿山甲舍己求人,足够伟大;现实中,穿山甲,防治虫害,治病救人,功德无量!
虽然穿山甲如此重要,可惜它们的遭遇却极为惨淡。动画片中的葫芦兄弟知道感恩,而我们人类比蛇精还凶狠、贪婪。过去,我国南方许多地方市场常有穿山甲售卖,特别是在夏、秋季节。但近10年来穿山甲年年减少,国家收购部门基本上收购不到。据广东省有关部门反映,早年仅韶关一个地区每年就可收购穿山甲百担以上,现在全省总计也只有几担,多数地区已片甲难收了。由此可见穿山甲资源遭受了严重破坏。
纪录片《穿山甲:被捕杀最多的动物》剧照。
据广东省昆虫研究所的刘振河和徐龙辉调查,捕捉穿山甲的猎人用训练过的猎犬助猎,或者使用循迹追踪、寻洞再挖捕等办法,每年捕获大量穿山甲,特别是在夏、秋这两个穿山甲的主要繁殖季节,猎捕更易得手。另一方面,山林大量开发,穿山甲的栖息地不断减少,又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所以目前多数地区的穿山甲资源面临绝境!过度猎捕利用、生境破坏、外来物种入侵以及自身繁殖力低下,是穿山甲面临濒危的主要原因。
过度猎捕利用是穿山甲资源濒危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强大的破坏力远远超过了穿山甲维持自身种群结构稳定性的能力,导致穿山甲种群逐渐衰退。此外,穿山甲主要栖息在亚高山及丘陵地带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及灌草丛内,对生境选择极为严格。它是狭食性的动物,只食蚁类,因而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特别差,一旦栖息地遭受破坏,其种群数量就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下降。
在我国东南沿海省份(特别是广东)以及广西、云南,每年至少有上千只穿山甲被查扣后放生到当地的保护区,涉及的种类主要是中国穿山甲和印度穿山甲,其中印度穿山甲占1/3。印度穿山甲和当地保护区内的中国穿山甲生态位相似(主要表现在食性、活动习性、生境选择上的相似),是一对竞争物种。一旦印度穿山甲适应当地环境并壮大,就会产生较大的竞争排斥力,对处于濒危状态、生存竞争力较弱的中国穿山甲来说又多了一种致危因素,从而进一步加重了中国穿山甲资源的濒危。
纪录片《寻找最后的穿山甲》剧照。
还有穿山甲自身的一些因素。它们繁殖力低下,一般一胎一崽,每年一胎,因而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穿山甲是狭食性动物,进化程度低,对新的环境适应能力差,这也是难于人工驯养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被大量捕杀,其种群数量下降后就很难恢复。如果种群密度很低,就可能在某一地区绝迹。加上穿山甲御敌能力弱,逃跑速度又十分有限,而且大部分时间是在洞中度过的,猎人捕捉它就犹如瓮中捉鳖,只需挖洞或烟熏即可,因此,它很难逃脱猎人或猎物的追捕。
用不了多久,整个斑鳖家族都会从地球上消失
和穿山甲命运相同的还有斑鳖——《西游记》中那位曾经驮着唐三藏师徒过河的老鳖就是斑鳖。如今,它们也濒临灭绝。我第一次见到斑鳖是在苏州动物园,在水池中有一只雌性的斑鳖,当时没有看到雄性斑鳖,不曾想这竟然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它。2019年4月14日那天,中国仅存的一只雌性斑鳖去世了,现在世界上仅存三只斑鳖。剩下的斑鳖现在也是风烛残年,时日无多,用不了多久,整个斑鳖家族都会从地球上消失。
斑鳖也称斯氏鳖或黄斑巨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鳖,背甲可长达1.5米,体重可达115千克。早在人类出现之前,斑鳖就在地球上存在了,曾几何时,斑鳖的家族非常庞大,广泛分布在中国的长江流域(钱塘江、太湖)和红河流域。在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中,处处可以看到斑鳖家族的身影。
早在3000多年前,商朝出土的青铜铭文中记载:“丙申,王于洹,获。王一射,射三,率亡(无)废矢。王令(命)寝(馗)兄(贶)于作册般,曰:‘奏于庸,作女(汝)宝。’”说的是:商王在洹河射杀了一只斑鳖,随后下令以斑鳖为原型铸造了青铜鼋。那个时期,斑鳖的名字还不叫斑鳖,叫鼋。虽然现在龟类家族中也有一位成员叫“鼋”,但此鼋非彼鼋。商朝青铜鼋的外形,有两处最明显的特征——硕大的头部和突出的鼻吻,显然是斑鳖。如今叫作鼋的动物,头部略小,鼻吻部不突出,和斑鳖不是一个种。
商朝之后,西周时期,周穆王在行军途中,遇到九江阻隔,无法渡江。情急之下,周穆王下令捕抓斑鳖和扬子鳄,用来填河造桥。这就是后世成语“鼋鼍为梁”的来源。这个典故足以证明早在西周时期,斑鳖拥有一个庞大的家族,否则不足以填河造桥。在后世的演绎中,斑鳖还有一个名字叫癞头鼋,尤其在江浙一带流传。人类在风景园林中,经常看到一只大乌龟驮着一块石碑,那就是以斑鳖为原型的。在神话故事中,斑鳖被唤作赑屃(bìxì),又名霸下,相传是龙的儿子。它天生神力,可以背负三山五岳,后来被大禹招安,成就一段治水神话。
斑鳖家族的辉煌还在继续,四大名著中有两部都提到斑鳖。《西游记》中,在通天河驮着唐僧师徒渡江的正是斑鳖。只是后来唐三藏不守信用,答应斑鳖的事没有做到,斑鳖一怒之下将其掀翻在水中。另外,《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贾宝玉说:“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这里的癞头鼋正是斑鳖的别称。
随着人类不断扩张,人心不古,斑鳖的家族逐渐没落。尤其是进入20世纪之后,斑鳖的家族遭到毁灭性的打击。20世纪60年代,随着污染加剧、环境恶化以及人类过度捕捞,斑鳖在长江的家族遭遇灭顶之灾,不久之后全军覆没。斑鳖家族的另外一支生活在红河流域,也没有好到哪里去。19世纪五六十年代,云南的斑鳖还比较丰富,19世纪70年代也尚有一定数量。可是,20世纪50~70年代,红河流域的斑鳖遭到人类大规模捕捞,流落到国内各个动物园。
2020年10月23日,越南动物保护工作者在东莫湖(Dong Mo Lake)捕获了一只斑鳖,经科普作家花蚀多方询问,得知这只斑鳖在检查之后就被送回了湖中。
由于长期被过度捕捞,2006年之后斑鳖在红河流域彻底销声匿迹。直到20世纪90年代,斑鳖才受到人类的重视。那个时期,斑鳖只有苏州的三只和上海的一只。不久之后,苏州的两只斑鳖和上海的一只斑鳖相继去世。苏州只剩下一只斑鳖孤苦伶仃。
不过,人类发现长沙动物园还有一只雌性斑鳖,于是他们在2008年保媒拉纤,给苏州斑鳖娶了长沙的老婆。从2008年开始,斑鳖夫妻相濡以沫。一直以来,斑鳖需要一个宝宝,为整个家族延续香火。可是,斑鳖夫妻由于身体原因,一直没能怀孕。此时的人类比斑鳖还着急,他们前后5次帮助斑鳖夫妻进行人工授精,可是最终都没有成功。就在第5次人工授精之后,雌斑鳖与世长辞,独留雄斑鳖一个孤苦伶仃。过不了多久,雄斑鳖也会离开这个世界。
放生人工养殖的大鲵可能导致野外大鲵走向灭绝
据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最新研究: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大鲵,可以分成至少5个种,而且都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形势更加严峻的是,目前的保护措施可能会导致这些不同的物种相互杂交,进而融合为一个物种,导致其他野外种走向灭绝。
大鲵俗称娃娃鱼、人鱼、孩儿鱼,属于由水生脊椎动物向陆生脊椎动物过渡的类群,产于我国内陆河溪水域,是中国特有的珍稀保护动物。大鲵体长可达2米,是现存体型最大的两栖类。大鲵曾经在中国南方非常常见,原记载分布于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甘肃、青海、四川(包括重庆)、贵州、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省份(河北、江苏存在疑问);另外,云南也报道称有大鲵分布。
自20世纪50年代起,由于过度收购、非法捕杀和栖息地丧失等原因,大鲵种群数量下降极为严重,湖南、安徽等地的大鲵产量在20世纪50~70年代下降超过80%,分布区也极度萎缩,形成了12块岛屿状区域。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鲵一直被作为一种水产资源来收购。不过现在,绝大多数的大鲵被商业养殖,用于满足顾客餐桌上的消费。
纪录片《中国珍稀物种》海报。
为了恢复野外种群的数量,中国政府鼓励人们将这些人工养殖的大鲵放归野外。但是在将人工饲养的大鲵放归野外之前,需要弄清楚它和野外种群的遗传分化。否则,贸然放归很有可能好心办坏事,导致野外种群灭绝。大鲵作为古老的有尾两栖类,迁徙能力较差,对水环境的依赖性很大,而且不同水系的大鲵种群间的基因交流非常困难,因此部分地方种群的大鲵适应自己的生境,可能形成独特的种群遗传特征。自1871年布兰查德(Blanchard)描述中国西部的大鲵以来,许多学者对其分类地位进行了研究。
为了分清人工养殖的大鲵和野外大鲵的遗传分化,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张亚平团队采集了70个野外大鲵个体和1034个人工饲养的个体的DNA(脱氧核糖核酸)数据——线粒体和微卫星,利用简化基因组进行分析。研究小组发现这些野外大鲵在500万~1000万年前的漫长时间里,已经慢慢分化出了5个明显独立的遗传聚类(5个独立种)。相比之下,这些人工养殖的大鲵出现了广泛的基因混合。这就意味着,一旦人工养殖的大鲵和野外种群进行交配,会增加基因污染(基因混淆)的风险,可能导致野外大鲵走向灭绝。
如果野生种群灭绝,世界会失去不止一种大鲵,而是全部的5种,而留在世间的大鲵将会是这些养殖场的种类的混合体。
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不尊重自然规律,放生就等同于“放死”!
白鲟没能等到人类的技术进步可以挽救它的那一天
近日,白鲟灭绝的消息登上各大媒体的头条。白鲟属于软骨硬鳞鱼,其典型特征是长长的吻部。白鲟是一种古老的鱼类,在地球上存在了上亿年之久。
1991年,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卢立伍在辽宁凌源发现一件具有长吻部的鱼类化石,其特征与古白鲟相似。和它一同被发现的,还有北票鲟、狼鳍鱼及一些其他典型热河动物群化石。此化石具有极长的、由一系列纵向分布吻片构成的吻部,头部有明显的前、后长形孔,与鲟科和软骨硬鳞科区别明显。经过古生物学家鉴定,此化石属于白鲟科。这一发现说明白鲟与其他鲟类一样,在侏罗纪就已经出现了。在早白垩纪或更早的时期,白鲟科鱼类就已经和鲟科、北票鲟科从系统进化上分开。
当今世界,白鲟科下仅存2种:白鲟和匙吻鲟。白鲟仅分布在中国长江的干支流中,如沱江、岷江、嘉陵江、洞庭湖、鄱阳湖及钱塘江。匙吻鲟则分布在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白鲟和匙吻鲟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吻的形态和食性:白鲟的吻尖细,以鱼为食;匙吻鲟的吻宽扁,滤食浮游动物。
《寻找超级大鱼:白鲟》海报。
白鲟又名中国剑鱼,为中国特有种类。中国古代白鲟被称为“鲔”。因为其吻部长,状如鸭嘴,也俗称为鸭嘴鲟。白鲟体长呈梭形,胸鳍前部的身体平扁,后部略侧扁。鱼体背部呈灰黄色,腹部白色,各鳍灰白色,尾鳍外缘为青灰色。白鲟最显著的特征是吻长,其吻部可占体长的1/3。白鲟的吻部占身体的比例随着生长发育而发生变化,性成熟前吻部占身体的比例随个体生长而减小,性成熟后基本稳定。
白鲟为中下层鱼类,在长江干流及一些水量较大的支流都有分布。幼鱼多在中下游至河口及附属水体觅食,性成熟后溯河产卵,其产卵场在金沙江下游的宜宾江段。每年的2~3月是白鲟的繁殖季,它们会上溯到长江上游产卵。白鲟的卵有黏性,能沉到水里,1尾30千克的雌鱼可以产下20万粒卵。长江葛洲坝枢纽兴建后,中下游白鲟被大坝阻隔,不能上溯到上游繁殖。
大坝刚截流时,大批白鲟和未成熟的个体被拦在坝下,使上游种群数量下降。但由于产卵场未被破坏,坝上的亲鱼仍能繁殖生长。随后,科学家发现在长江葛洲坝截流后,坝下又出现了一个白鲟产卵场,每年6~7月间,坝上的四川万县、湖北宜昌、湖南岳阳以及上海崇明等地江段出现大量白鲟幼鱼。不过,长江上的大坝不止葛洲坝,如果大坝过多,就会将白鲟的栖息地分割成一座座孤岛,这对其生存是极为不利的。
白鲟生长速度很快,尤其是当年孵化出的幼鱼更是如此。10月份的幼鱼全长达53~61厘米,一龄鱼平均体长75厘米。雌雄鲟鱼在性成熟前无明显差异,性成熟后,雌鱼的长度及重量均大于同龄的雄鱼。在民间,渔民中流传“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说法,其中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鱼就是指白鲟。不过在现实中,还没有白鲟重达万斤的记录。2007年捕获的一条体长约3.6米的白鲟,是近些年来已知最大的一条。不过,根据动物学家秉志记载,20世纪50年代有渔民曾在南京捕到7米长的白鲟,体重达908千克,这是世界上淡水鱼类体长的最高记录。
白鲟是一种肉食性鱼类,以其他鱼类为食。1983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曾经解剖过一尾长3.54米、体重148千克的白鲟,在它的胃中取出了一尾3.7千克的青鱼和一尾4千克的鲤鱼。白鲟的食性随季节和环境发生变化,在长江上游春夏季以鲷鱼为主,秋冬季则以虾虎鱼和虾类为主;在长江下游江段,白鲟以鲚鱼和虾蟹类为主要食物。白鲟是个大肚皮,它一次进食量可占体重的5%,一次摄食后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摄食。
《寻找超级大鱼:白鲟》剧照。
早在1983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严格保护珍贵稀有野生动物的通令》中,已经将白鲟列为国家一类特有珍稀动物。可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还是没能保住白鲟。很多人可能会问,为何不进行人工繁育然后放生?现实的情况没有那么简单。在20世纪90年代,可以捕捉到白鲟的幼鱼,可是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探索出白鲟的繁育技术。具备白鲟繁育技术之后,却再也捕捉不到鱼了。也就是说,白鲟没能等到人类的技术进步可以挽救它的那一天。
2003年,中国科学家最后一次救助和放生了一条白鲟,此后白鲟便销声匿迹。200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把白鲟列入“极危”等级。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博士和张辉博士在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发表文章透露,白鲟在2005——2010年间已经灭绝。
那么,如何定义一个物种是否灭绝?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对灭绝做出了定义:“某一分类单元的物种的最后一个个体死亡,则认为该分类单元已经灭绝。如果无法确定最后一个个体死亡,在50年内没有发现该个体,就认为该分类单元的物种灭绝。”实际情况下,要想确定一个物种的最后一个个体死亡是非常困难的。科学家随即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功能性灭绝。所谓的功能性灭绝是指,即便是该物种还存在,也无法在自然状态下拥有维持繁殖的能力。从遗传上看,一个物种想要生存繁衍下去而不至于近亲繁殖,需要一个最小有效种群。不同物种的最小有效种群的数量是不一样的。因此,早在1993年,白鲟就已经被科学家认定为功能性灭绝。
从进化历史上看,每一个物种都可能灭绝。旧的物种灭绝,为新的物种提供生存的机会,如果地球上的物种都不灭绝,这个地球显然无法承受。可是,人类的活动打破了自然界的演化机制,一些物种(比如白鲟)本来可以在自然界继续存活,可是由于人类的干扰、破坏而灭绝,这就影响了物种的多样性,进而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人类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生态系统出了问题,人类也无法幸免。这就是保护物种的意义所在。

 穿山甲、斑鳖、大鲵,那些因为人类而即
穿山甲、斑鳖、大鲵,那些因为人类而即 南京警方举行活动庆祝首个“警察节”
南京警方举行活动庆祝首个“警察节” 数字人民币“硬钱包”来了!可视卡首亮
数字人民币“硬钱包”来了!可视卡首亮 打捞水葫芦 保护水生态
打捞水葫芦 保护水生态 武警江西总队冬季野营拉练:进行徒步行
武警江西总队冬季野营拉练:进行徒步行 CBA第二阶段:深圳马可波罗胜北京首钢
CBA第二阶段:深圳马可波罗胜北京首钢 江苏南京:“警察叔叔”幼儿园里讲安全
江苏南京:“警察叔叔”幼儿园里讲安全 泉水文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赴东营、滨州
泉水文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赴东营、滨州
 事关春节,中央发通知了
事关春节,中央发通知了 嫦娥五号上升器点火,实现中国首次地外
嫦娥五号上升器点火,实现中国首次地外 日本女子30年出席7届夏奥会 成奥运会“
 日本女子30年出席7届夏奥会 成奥运会“ 这个世界,真的只有你想不到,没有美国
 这个世界,真的只有你想不到,没有美国 走进中国首个“月球样品实验室”
走进中国首个“月球样品实验室” 2020英国生态协会摄影比赛 捕捉各种形态
2020英国生态协会摄影比赛 捕捉各种形态 难得一见 采莲湖社区铁树开花了
难得一见 采莲湖社区铁树开花了 哥伦比亚庆祝麦德林花卉节 机器人担任“
哥伦比亚庆祝麦德林花卉节 机器人担任“ 魂系齐鲁第一路 ——献给铁道部第十四
  魂系齐鲁第一路 ——献给铁道部第十四 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最美孝心少年”,12岁勇挑家庭的重担
“最美孝心少年”,12岁勇挑家庭的重担 郯城:非遗传承再现2600年前鲁班“瞎掰
 郯城:非遗传承再现2600年前鲁班“瞎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