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武汉警察,知道为什么找你吗?”
“知道,这一天终于来了。”
申某立没有反抗。警察进门前,他刚刚把父亲扶下床,照料完他洗漱。被带走前,他提出了一个请求——把父亲安顿好。警方答应后,他走到床边,轻轻脱掉父亲的鞋子,把他扶到床上躺好。这套动作,他已经驾轻就熟,多年来,他唯一的工作就是照顾卧病在床的父亲。
这是2020年8月25日下午,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某小区,一起命案的嫌犯抓捕现场。
1992年4月27日下午,武汉市江汉区一栋居民楼发生一起入室抢劫杀人案,被害者是一名63岁的女士。警方判断,嫌犯为两名青年男子,属于流窜作案,经过近一年的侦查,案件陷入瓶颈。28年来,案件始终难有根本进展。
今年6月份,在公安部组织的指纹命案积案集中比对专项行动中,武汉警方获取了其中一名嫌犯的重要线索,案件侦破出现曙光。
申某立被抓获的第二天,他当年的作案同伙、嫌疑人于某海也在郑州落网。
至此,该案成为近年武汉市公安局破获的距离发案时间最久的一起命案。
于某海被抓捕现场。图/警方提供视频截图
由“搞点钱”引发的命案
“你母亲出事了,赶紧回家吧!”吴华心头一沉,放下电话,他没敢想象母亲到底出了什么事,便匆忙从单位赶到了母亲家。
曾秀敏家位于江汉区的一栋老式居民楼里,家里三个儿子。平时,她和丈夫以及尚未成家的二儿子住在这里。
曾秀敏遇害时所住小区街景。图/新京报记者 张胜坡 摄
吴华是家里的老三,赶到小区单元楼门口时,围观居民已将门口团团包围,曾秀敏正要被抬上救护车。吴华似乎已经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他扒住车门,大喊“这是我妈妈”,工作人员拦住了他,跟他说,伤者还要抢救。
28年过去了,吴华已经记不起是谁打电话通知的他,但他始终记得自己扒住车门呼喊母亲的那个场景。
根据警方出具的案情报告:这是一起由入室盗窃案演化成的入室抢劫杀人案,嫌犯有两人,二十出头,中等身材,他们用钢钎撬开死者家门后,实施盗窃期间被死者发现,后将其杀害逃逸。
从警方现场侦查笔录可以看出,嫌犯的作案手法并不高明,甚至略显拙劣,现场留下了他们的大量指纹、撬门用的钢钎,甚至还有其中一人的血迹。
到案后,申某立向警方供述了二人的作案经过:他和于某海十几岁时就认识了,关系很好,1992年4月,他们商议乘火车从郑州到武汉游玩,“顺便搞点钱”(指盗窃)。二人各自带了一把折叠刀。玩了几天后,两人的钱已所剩无几,“搞点钱”的计划付诸实施。闲逛之下,他们来到了曾秀敏所在的小区,随机选择了她家。申某立望风,于某海负责撬门。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此时是下午刚过饭点儿不久,曾秀敏正在午睡,误以为家中无人的二人用钢钎撬开房门后进入客厅,与听到异响从卧室出来的曾秀敏迎头而遇。
申某立供述,曾秀敏惊慌下开始大喊,他和于某海也慌了神,一起把老人往屋内拉扯,见老人不断呼喊,便用随身携带的折叠刀刺向了老人。
尸检报告显示,曾秀敏身中17刀。
二人在曾秀敏家盗窃了100多元现金后,便匆忙逃离了现场。
如今,曾秀敏所住小区已拆迁改建为家电城和职工宿舍。图/新京报记者 张胜坡 摄
两名嫌犯的逃逸人生
从曾秀敏家逃出后,申某立和于某海直奔火车站,乘车回到了郑州。因为在行凶过程中,申某立不小心刺伤了于某海的左臂,他有些“愧疚”,到郑州后,两人就去了郑州第一人民医院为于某海处理伤口。
“后来我们就各自回家了。”申某立供述,自此,两人照常继续在郑州的生活,武汉之行成了两人心照不宣的一个秘密。
申某立的岳母王秀华告诉记者,申某立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的父亲从部队退伍后被分配到了郑州某国营企业,独自一人带大了申某立和一个女儿。2005年前后,申某立和自己的大女儿张丽娟结婚,两人相识于郑州某电子厂,当时,申某立已经35岁,小学文化,是电子厂的一名货运司机,张丽娟则刚大专毕业不久,在厂里负责接待工作。
起初,考虑到两人的学历和年龄差距,她并不同意女儿和申某立的婚事,但女儿表示,自己在郑州租房工作期间,申某立在生活上对她颇为照顾。
“为了我姐她俩的婚事,我母亲当时哭了一个星期。”张丽娟的妹妹张丽秀回忆,当时姐姐只觉得申某立对她好,人也算踏实,便决定和他在一起。
张丽秀说,当时,电子厂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夫妻两人不能同时在厂里工作,申某立为了和她姐姐在一起,悄悄辞了工作,让她姐姐保住了工作。
辞职后的申某立在超市送过货,给医院开过救护车,自己开过快餐店,但出于各种原因,他的每份营生都没有坚持太长时间,也没有攒下多少积蓄。婚后多年,他和妻子都租房居住。
王秀华说,大约三四年前,女儿贷款在一个老旧小区买了一套二手房,房子约有110平方米,由女儿一家三口和申某立70多岁的父亲居住。近几年,申某立为了照顾卧病在床的父亲,已经彻底不再工作,基本靠父亲每个月三千左右的退休金维持生活。
张丽娟极少和父母谈及自己的婚姻生活,王秀华只在逢年过节时才会见上申某立一面,谈及这个女婿,她很难说出具体细致的评价,只是隐约觉得,女婿除了对父亲显得颇为孝顺外,对女儿和外孙女都较为一般。申某立很少像其他家长那样接送女儿上下学,他的大部分精力似乎都放在了照顾父亲上,照顾女儿的任务则基本落在了张丽娟身上。
因为同住郑州市区,张丽秀和申某立的接触比母亲更多一些。在她的印象里,申某立的“脾气还行”,但她发现,申某立吃饭时经常突然陷入沉默,独自发呆,有一次,她调侃姐夫说“是不是有些抑郁”,申某立回答,“自己精神上确实有点儿问题”。
“他确实给人有点儿抑郁的感觉,但当时我们认为他在开玩笑。”张丽秀说。
从申某立家到位于烟厂后街的于某海家,步行只有不到两公里的距离,但申某立供述,两人已经20多年没有来往,互相没有对方的微信或电话。最近一次见面是被抓前几天,“在马路上碰到,打了个招呼就走了。”
办案民警曾就相关情况跟于某海核实,他的解释是,申某立前些年有吸毒的习惯,“早晚会出事儿”,他怕因此把当年的事情牵扯出来。
和申某立需要待业在家照顾老人不同,他已经享受了多年的退休生活。
于某海的哥哥于某明告诉记者,于某海今年51岁,有一儿一女,女儿在前年已经结婚,儿子刚上大专不久。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于某海在社区联防队当过临时工,在火车站当过保安,在家里开过小卖部,也在郑州某内衣厂工作过。20多年前,他在居住小区附近买了两间房子,用来出租,近十年来,他几乎不再工作,收入来源就是每个月3000元左右的租金。
提起 “老于”,烟厂后街的老住户鲜有不认识的。龙志强今年57岁,和于某海同在烟厂后街长大,是于某海所在居民楼的楼长,他记得,于某海初中毕业后就辍学了。龙志强说,他几乎没听说过于某海与人起过争执,“他是那种即使被人骂了,也只是挥挥手和对方不再来往的人,搁我肯定是做不到的。”
于某海家所在小区附近街景,邻居介绍,于某海从小在这里长大。图/新京报记者 张胜坡 摄
于某海家住一楼,平日里,他每天的固定安排就是坐在小区门口的石凳上,沏上一壶热茶,碰见过往街坊,就叫人喝喝茶,拉拉家常。一次,龙志强陪他喝茶,闲谈中劝诫他,年纪大了,该攒攒钱了。过了一段时间,于某海告诉他,自己已经攒了一万块钱。
李辉住在于某海家楼上,1997年,于某海还在开小卖部时就认识了他,但这些年来,他和于某海只是“点头之交”,平时交流并不多。他注意到,于某海有个习惯,就是从来不抽别人递来的香烟,而只抽一种郑州当地品牌的廉价香烟,“三块钱一包”。
王涛也注意到了于某海的抽烟习惯,并曾专门请教一位犯罪心理学的老师,老师告诉他,这可能是于某海的一种过度防御心理,比如,他怕有人通过递烟害他。
10月15日,于某海家紧锁的大门。图/新京报记者 张胜坡 摄
28年后的跨省追捕
接手这个案子前,王涛是有过犹豫的。
他在武汉市江汉区万松派出所工作27年了,已经快到退休的年纪,而案发的第二年,他才刚参加工作。“如果破不了,不是给自己打脸嘛。”王涛说,今年7月份,翻阅完当年的案卷后,他才渐渐有了信心,决心接下这起28年前的悬案。
那是一堆厚达十几厘米的手写案卷,纸张已经发黄,上面清晰记录了当年的现场侦查笔录和摸排调查过程。
“案发后,我们采集了五六百份受害者周边关系人、嫌疑人的个人信息,与现场提取的痕迹物证进行比对,但都没有重合。”江汉分局刑侦大队技术队负责人胡斌介绍,当时,市公安局刑侦部门、江汉区分局以及万松派出所组织大量警力不断扩大摸排范围,对收到的举报线索逐一核对,对案发地附近江汉、江岸、硚口等区高危、可疑人员进行地毯式排查,民警制作的询问、讯问笔录撂起来有五六十厘米高。
“当时所有的痕迹物证比对工作都要人工操作,碰上提取不清晰的物证,比对一个可能就要花上大半天的时间。”熊汉杰说,他是当时江汉分局的一名技术侦查员,曾秀敏被害案是他进入刑侦技术队参与侦查的第一起命案。
侦查工作前后进行了近一年,但由于当年视频监控尚未普及,在基本确定两名嫌犯是流窜作案,且其中一人流了血之后,嫌犯的去向成了一个谜,案件再难有重大突破。“后来就找不到能跟现场痕迹物证比对的人了,案件就遇到了瓶颈。”熊汉杰说,此后多年间,技术队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将现场痕迹物证输入数据库进行比对,但仍一无所获。案件随之进入了长达28年的停滞期。
转机出现在今年7月。6月份,武汉疫情过后,江汉警方为了配合公安部组织的指纹命案积案集中比对专项行动,将曾秀敏案中现场采集的痕迹物证上报公安部,一个月后,公安部传来消息:所报痕迹物证与一名河南籍男子的相关特征成功比对。
郑州市管城区法院2012年的一份刑事判决书显示:2012年,申某立卖过一种名为“黄砒”的毒品,警方从该毒品中检测出了海洛因成分,申某立被判拘役两个月。其个人信息被录入公安系统的数据库。
“如果这次信息比对不成功,案件的侦破前景恐怕仍不乐观。”胡斌说,确定嫌犯身份后,专案组又花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证据固定和嫌犯生活情况的侦查,最终决定在8月25日前往郑州,实施抓捕。
当年的部分案卷。图/新京报记者 张胜坡 摄
受害者儿子:不知该悲痛还是欣慰
从郑州被带回武汉的高铁上,申某立的双手开始发抖,两个多小时的行程中,他望着车顶,一言未发。到达汉口后,他提出想给妻子打个电话,电话里,他告诉张丽娟,自己到武汉了,这次可能不回去了。
这是申某立人生中第二次来武汉,王涛记得,出站的路,他走得非常慢。
“28年了,其实我内心挺煎熬的,我经常头疼,睡不好觉……”讯问室里,申某立和王涛说。
案件侦破的消息传来,老二吴建有些“惊讶”,他说不清是该悲痛还是欣慰——母亲的几个姊妹都是高寿,如果不出意外,母亲也许依然健在。
28年来,他们兄弟三人始终对母亲心存愧疚,三人坐在一起时,常会不自觉谈起母亲的案子,但又总是刻意的让谈话戛然终止。
“我心里最放不下的是那17刀,自己要挨那些刀会是什么感觉呢?”吴建说。
曾秀敏的老伴吴铁成已经96岁,去年上半年,他告诫三个儿子,案子还是要追问,仇还是要报。
今年疫情过后,他病重入院,很难再与外界交流 。“现在只是心里明白”。吴建说,得知案件侦破的消息后,父亲拼命点头,泪流满面,但已无法言语。
吴建说,判决下来后,他们会到母亲的坟前把案件侦破的消息正式告诉她。
张丽娟不想再管申某立的事情,两人去年就已经离婚,只是仍住在一套房子里。
去年,申某立与妻子离婚,这是申某立的卧室,图/新京报记者 张胜坡 摄
“学历和年龄差距还是太大,很多事情聊不到一起,性格不合就离了。”张丽娟说,对于申某立结婚前的事情,她一无所知,女儿才12岁,她不想让女儿受到此事的影响,“只想带着女儿过平淡的生活。”
申某立被带走十几天后,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如今,老人曾居住的屋子已被清扫一空,看不出申某立父子曾在这里生活过的痕迹。
申某立父亲曾经居住的卧室。图/新京报记者 张胜坡 摄
(文中申某立、于某海、吴华、曾秀敏、王秀华、张丽娟、张丽秀、龙志强、李辉、吴建、吴铁成为化名。)

 贵州:朵朵灵芝,搬迁群众就业增收好“
贵州:朵朵灵芝,搬迁群众就业增收好“ 中国新冠疫苗“为什么能”?——新华社
中国新冠疫苗“为什么能”?——新华社 修缮方案"难产"近30年 世界最高木塔
修缮方案"难产"近30年 世界最高木塔 中国古代的疫苗
 中国古代的疫苗 iOS 15正式发布!首次与安卓手机打通
   iOS 15正式发布!首次与安卓手机打通 全国高考进入第二天 这些地方查分时间已
全国高考进入第二天 这些地方查分时间已 2021年高考,有这几个历史首次
2021年高考,有这几个历史首次 李维东,数十年守护“天山精灵”伊犁鼠
李维东,数十年守护“天山精灵”伊犁鼠
 七一前夕习近平赴青海考察,踏上高原看
七一前夕习近平赴青海考察,踏上高原看 红色足迹丨红色照金 薪火相传
红色足迹丨红色照金 薪火相传 安心!暖心!应对突发情况,山东交警随
安心!暖心!应对突发情况,山东交警随 “亲情沂蒙·多彩临沂”主题活动成功在
“亲情沂蒙·多彩临沂”主题活动成功在 山东郯城:春雨滋润 腊梅娇艳
 山东郯城:春雨滋润 腊梅娇艳 清明将至 缅怀先烈
清明将至 缅怀先烈 山东郯城:年关集市好红火 请福纳福福满
山东郯城:年关集市好红火 请福纳福福满 新春假期遇见情人节 香港情侣共度浪漫节
新春假期遇见情人节 香港情侣共度浪漫节 邓小平理论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邓小平理论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中奥建交50周年:“细浪冲沙”的流金岁
中奥建交50周年:“细浪冲沙”的流金岁 “快闪式”党史宣讲,这个方式很燃!济
“快闪式”党史宣讲,这个方式很燃!济 信不信  徐玉峰带群众“改头换面”让“
信不信  徐玉峰带群众“改头换面”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