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十三届临沂市“沂蒙文艺奖”评选结果公布,由山东临沂作家协会推荐的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高文前创作的长篇小说《青烟》荣获文学类一等奖,这一荣誉不仅标志着高文前在文学创作上的卓越成就,也是高文前40年生活体验的结晶,他以宏大的叙事手法,深刻描绘了沂蒙人和岛城人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以及人性的多样性。
高文前在整理文字的创作中
作为沂蒙地区第一批走出大山、走进城市务工的农民,高文前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与追求。他通过《青烟》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自己在文学创作上的深厚功底,更向读者传递了沂蒙精神的力量和体现了坚韧不拔的品格。
小说创作完成后,《青烟》得到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会长杨文学先生的首肯和推荐,由北京团结出版社出版、全国各地新华书店经销发行。
继《青烟》小说出版后,高文前近日又来到济南,慕名采访了著名东夷文化学者丁再献,丁再献由于系统破译的东夷骨刻文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被誉为骨刻文字破译和骨刻文书法艺术第一人。高文前由此也成为丁再献先生东夷骨刻文深度采访的首位作家。
丁再献先生专著颇丰,2006年出版的《山水平仄》是我国第一部以旅游为题材的格律诗词、书法、摄影专著,兼具山东导游书籍功能;同年出版的(第一作者王志东)《泱泱山东旅游大省》是全面介绍山东旅游的专著,得到山东省委宣传部的高度评价;2009年与女儿丁蕾合著的《旅游礼仪》是一部全方位论述旅游礼仪的力作,被专家誉为中国第一部旅游礼仪实战大全,对旅游服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010年出版的《旅游小百科》囊括了旅游方方面面,不仅是我国旅游行业第一部旅游科学普及专著,也是第一部旅游百科全书。
2012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90多万字的《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文稿总编审:丁再斌)专著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东夷文化是中华文化源头的的力作,对深入挖掘齐鲁文化、追溯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将发挥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东夷文化的重要遗存--骨刻文的系统破译和解读方面更是独具创新、史无前例。为此,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省旅游局和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等单位为其举行了研讨会,被与会专家称为"划时代的文化巨著"、"东夷文化百科全书"、"东夷文化和骨刻文研究不可缺少的引领者和导航仪"。
山东大学刘凤君教授发现和命名的骨刻文,比甲骨文早了1000多年。到目前为止,丁再献在其兄丁再斌的帮助下从刘教授已收集到的200多件骨刻中破译了350多个字,并用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五种字体书写成骨刻文演变。为使读者更加直观,每字均附有骨刻原图。一些甲骨文中未被破译、一些解释有误或欠准确的文字在丁再献的《骨刻文释读》"骨刻文解读(执笔:丁再斌)"一节中一一解读。正因为丁再献东夷文化研究和系统破译骨刻文的重大成果,而被誉为著名东夷文化学者,中国骨刻文字破译第一人。
丁再献先生自幼酷爱诗词、书法,受教于孙轶青、欧阳中石、蒋维崧、魏启后诸先生,专著《山水平仄》格律诗词集被专家称为诗、书、摄影三绝。其书法艺术追求“二王”、“米芾”,多临名帖,喜修汉隶,尤擅行草,创造出了代表自己严谨而潇洒、豪放特点的艺术风格。其诸多书法作品被中外友人收藏,并被收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主编的《当代中国书法名人辞典》和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编的《当代山东书法家辞典》。独家创立的东夷骨刻文书法艺术自成一派,高古、典雅的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东夷民族创造文字的智慧和文化领先地位,为此被誉为“中国骨刻文书法艺术第一人”。
2013年6月,《东夷骨刻文字研发与利用》(文化专项类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立项)通过山东省立项。此项重点课题组成员已于2012年2月完成了90多万字的《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科研论证任务,这部专著的主要观点为:东夷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东夷骨刻文是汉字的源头。2014年1月,山东省决定"实施东夷文化溯源工程"。
丁再献现任中国骨刻文书法艺术研究院院长,山东原古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东夷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龙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孔子书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旅游未来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文化旅游联谊会副会长,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等。
丁再献先生曾对高文前的《青烟》长篇小说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将东夷骨刻文书法作品寄送给高文前表示祝贺。自此二人结下了文化缘,他们虽未曾见面,但都大有相见恨晚之心。对于高文前冒着高温从青岛赶来济南的两天采访,丁再献先生十分感动。二人一见如故、无话不谈。丁再献先生将自已的生平和破译东夷骨刻文后的点点滴滴祥尽地告诉了高文前。
据作家高文前先生透露,他将用近一年的时间,用20万字的篇幅将丁再献的事迹用纪实文学的创作形式展现给广大读者。
高文前强调,文学创作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丁再献先生对国家研究东夷文化所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希望通过文学作品将丁再献对东夷文化所做的成就挖掘出一系列的新作品, 为新时代文学贡献更多力量。这一信念不仅体现在《青烟》小说在社会强烈的反响中,更将成为他未来对丁再献东夷文化文学创作的动力源泉。(孙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