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富有意义的社会实践与科普活动在济西国家湿地公园拉开帷幕。来自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学生们,共同投身于此次以“湿地生态保护”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学生讲解与互动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们深入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奥秘,亲身感受生物多样性的魅力,并深刻认识湿地在地球生态平衡中的独特功能与重要价值。

首先,实践小队成员来到了天鹅湖。在小队成员的引导下,观鸟环节成为此次活动的亮点。他们详细的为来游玩的小朋友们介绍了湿地中的”明星”鸟类,如优雅游弋的疣鼻天鹅,以独特墨色羽翼吸引目光的黑天鹅,身姿轻捷、展现灵动之美的针尾野鸭。并且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这些鸟类的生活习性、迁徙路径及其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小队成员生动的叙述,游客们不仅“认识”了这些湿地常客,更在心中描绘出了一幅幅鲜活的生命图景,深刻理解了鸟类作为湿地生态健康“晴雨表”的重要意义。




观鸟之后,“带队专家”接过“接力棒”,将现场教学推向更深层次。老师以严谨而不失趣味的方式,从专业角度剖析了湿地中典型生物类群的构成、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及其独特的适应机制,并且引导大家从宏观视角认识到湿地在水质净化、洪涝调蓄、调节区域小气候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不可替代的生态服务功能。这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深度讲解,使小队成员们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价值及其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深远影响有了更为系统、深刻的理解,激发起内心深处对自然敬畏与保护的自觉。


在植物观察环节,实践队将目光聚焦于湿地景观的标志——荷叶与荷花。师生们细致记录了荷叶的铺展面积与荷花的分布密度,并通过实地对比与数据分析,发现大片翠绿的荷叶如地毯般覆盖水面,朵朵粉白相间的荷花点缀其间,为多种水鸟和昆虫提供了理想的庇护所与觅食地。荷叶、荷花的繁茂程度,不再仅仅是美丽的景致,更是湿地生态系统平衡与活力的直观体现,彰显了其兼具生态价值与景观价值的和谐统一。这也引起了小队成员对湿地生态价值的深层思考。


此次济西国家湿地公园之行,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户外活动,更是一次意义深远的生态文明实践。它将理论知识与实地体验紧密结合,让小队成员们在实践中巩固了专业知识,提升了科普讲解能力;同时也为小朋友和市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湿地、珍爱自然的窗口,播撒下生态保护的种子。本次实践活动有效推动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的深入传播,唤醒了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湿地保护、守护地球“肾脏”、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强烈意识。(卢广毅、刘增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