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24岁的台湾大学学生杨弦,怀抱着“唱中国人自己的歌”的信念,拿起木吉他自行谱曲,在台北中山堂登台弹唱余光中名作《乡愁四韵》,燃起校园民歌的奔放热火。这一把火,改造了台湾人的流行音乐。
1978年中美建交之时,侯德健写了《龙的传人》,后来轰动全岛,成为歌曲与时代结合最鲜明的例子
歌声满行囊
40年前的台湾校园,洋溢着大时代儿女壮气。“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那酒一样的长江水,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杨弦弹唱的《乡愁四韵》唱出扎根于中国情怀的流行歌,新鲜乐风引起校园热烈回响,一场自弹自唱在一年后扩大成演唱9首余光中新诗的“中国现代民歌演唱会”,大获成功。当时“中广”“热门音乐”的名主持人陶晓清热情拉赞助,为杨弦发行专辑《中国现代民歌集》,初版唱片1万张,竟在3个月内销售一空。
当年共同推动台湾民歌运动,30年后这对乐坛好友杨祖珺与胡德夫在舞台上再度携手
乡愁式民歌燃起“唱中国人自己的歌”的自信。学生自行谱曲作词,自弹自唱逐渐风行,但是校园民歌的商业化价值尚未展现,唱片公司不愿冒险投资非主流乐风,校园歌手走出校园,只能在西餐厅弹唱。“中广”“热门音乐”以西洋流行歌曲为主,听众来自校园。独具慧眼的陶晓清在节目中播放校园民歌,并开办“中国现代民歌”栏目,公开征求校园民歌作品,进而灌录合辑唱片《我们的歌》。学生的投稿激情最热烈,陶晓清很快培养出一批民歌手与忠实听众,《我们的歌》一炮而红,1977年第一辑在8个月之内出到第四版。
1977年,台湾新力公司注入资金,举办“金韵奖青年歌谣演唱大赛”。第一届金韵奖的演唱组冠军陈明韶只是一位大学二年级学生,嗓音却感性动人。新格唱片运用同样初露锋芒的校园民歌词曲作家邱晨填词谱曲,加上大师级的专业编曲,于1978年推出第一张个人专辑《伞下的世界》,主打歌《风告诉我》成为一代名曲。
“浮云一样的游子,行囊装满了乡愁,虽然努力往前走,乡愁一样入梦中。”40年后,人们也许已不复记忆陈明韶,却能和着节拍哼出《浮云游子》。
1977到1979年间,金韵奖连办三届,培养出大批校园民歌巨星:齐豫、李建复、李宗盛……年轻新血的创作力是最活跃的,金韵奖打开了崭新的市场,海山、四海、丽歌等老牌唱片公司也抢进校园民歌新领域。
校园民歌进一步打破传统歌星的固定形象。在校园民歌之前,歌星在夜总会献唱,美貌是基本要件,校园民歌却是不施脂粉的。郑怡与蔡琴等新一代校园民歌巨星,彻底颠覆歌手的银幕形象。
歌词文笔的讲究,也达到崭新境界。那时文艺青年勤读文言文,以《红楼梦》与《未央歌》为枕边书,笔下颇有意境,名词曲作家李子恒上课无聊信手涂鸦,只涂了20分钟,就是词曲超然如诗的《秋蝉》。
台湾民歌四十年演唱会宣传活动歌手齐聚
激情过后
1980年初,校园民歌渐有式微之势。民歌起源自大学校园,但大学校园限制了民歌的出路。在1980年,在校大专学生只占台湾人口总数之1.9%,而且台湾大学环境以颓废著称,考上大学戏称“由你玩四年”,大学生的社会经验非常有限。
杨弦当年唱歌的样子
1980年代,滚石、飞碟、点将等新成立的唱片公司,向台湾流行歌坛注入校园民歌的新血液,一举改变流行歌曲的走向。滚石的当家制作人李宗盛,既有“木吉他”时校园民歌夺魁的热忱实力,又有送瓦斯的劳动社会经验,加盟第一炮就打出张艾嘉的都会风情经典大碟《忙与盲》:“忙忙忙,盲盲盲,忙的分不清欢喜和忧伤,忙的没有时间痛哭一场”,一口气跨越雅俗边界,开辟汪洋放恣的都会曲风;校园民歌手吴楚楚创办飞碟唱片,以开创眼光培育新人,量身打造曲风,《一场游戏一场梦》将王杰一夕捧红。
杨祖珺与台湾“民谣大师”胡德夫一起唱起30年前的经典民歌
点将打造的张清芳更是“东方不败”的乐坛传奇。外形不出色的张清芳原应是标准的校园民歌手,1983年尚在大学就读时参加台湾电视公司的校园民歌比赛节目《大学城》,以清亮嗓音演唱高难度的郑怡名曲《月琴》,一举夺魁。
蓬勃兴盛的台湾畅销金曲全面改变中文流行音乐的风貌。可以说,李宗盛等富有开创力的老民歌手,真正实现了40年前“唱中国人自己的歌”的慷慨壮怀。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在环境与辽阔草原大相异趣的海岛,校园民歌的前辈竟以席慕容诗中塞北草原“英雄骑马壮”的形象塑造流行歌曲,“想着风沙呼啸过大漠,想着黄河岸啊阴山旁”,创造力之蓬勃使人动容。
1990年代中期,台湾当局力推本土化,音乐人媚俗自闭,汲汲于台湾一隅找创意,不再遥想“草原千里闪着金光”。如今台湾很多音乐人已不能理解校园民歌的激昂壮怀,也不再有校园民歌的创发力。“归去来兮,吉他将芜。”老辈音乐人纷纷出走,校园民歌只剩老歌手与老乐迷的怀旧演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