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旅游 > 旅游新闻
投稿

这份26部门联合签署的文件,谁最害怕?

2018-06-07 00:05:57 来源:中新网 作者: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整治旅游行业乱象,最近有大阵仗。

6月4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了印发《关于对旅游领域严重失信相关责任主体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的通知。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文化和旅游部、中央组织部、中央文明办、最高人民法院、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26个部门联合签署了《备忘录》。

《备忘录》明确了7类旅游领域严重失信情形,和3类联合惩戒措施。对企业来说,侵害游客权益会被限制市场准入、影响用地融资;对于个人而言,不仅从业执照会受到影响,还会在征信系统上留下污点。

今年6月1日,证监会公布了31名被限制乘坐高铁民航的“老赖”名单。在联合惩戒下,旅游相关失信人员也会享受到这样的待遇。将被限制乘坐飞机、列车软卧、G 字头动车组列车全部座位、其他动车组列车一等以上座位等高消费及其他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费行为。

旅游相关失信者以后将寸步难行。

国是直通车侯雨彤制图

治谁?

虽然说是26个部门共同惩戒旅游领域失信,但在旅游行业涵盖的内容非常繁杂,游客旅行途中的吃、住、行、游、购、娱都会接触各行各业。这张26个部门联合惩戒的网能网进多少,是不少人关心的事情。

从《备忘录》来看,此次联合惩戒确实是一个广撒网的行动,涵盖了各个相关行业。《备忘录》指出,联合惩戒的对象为文化和旅游部根据《旅游经营服务不良信息管理办法(试行)》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等有关规定公布的存在旅游严重失信行为的相关责任主体。

失信主体包括包括旅行社、景区以及为旅游者提供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服务的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这基本上涵盖了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可能接触到的旅游从业者与机构。

也就是说不管是38一份变成38一只的“天价虾”,还是“自己挖了个坑,冒充兵马俑”的雷人景点,都在联合惩戒的范畴中。

中新社发容科彪摄来源:中新网

怎么治?

“旅游是一种社会行为,涉及的面非常广。他的失信可能涉及到经营、管理、服务、产品。所以多部门共同协商,共同加强力度,这个事才能好办。”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学术顾问李明德告诉国是直通车。

26个部门的阵容听起来非常豪华,但是如何让他们形成协同作用呢?答案是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和全国信用信息平台的数据共享。

在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建成并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联通后,文旅部会通过该共享平台向签署本备忘录的各相关部门推送失信当事人信息。各部门通过联合奖惩子系统在实施之后再将惩戒情况反馈给发改委和文旅部。

签署《备忘录》的26个单位包括发改委、人民银行、文化和旅游部、中央组织部、中央文明办、最高法、工信部、财政部、人社部、自然资源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商务部、应急管理部、国资委、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民航局、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铁路总公司。

从阵容来看,天上飞、地上跑、吃、住、花、用等各方面监管部门都参与其中。而从措施上来看,这些部门的联合惩戒将包括这这三类措施。

第一类是限制或禁止失信当事人的市场准入、行政许可。旅游领域失信人可能会因此失去旅游行业准入资格,并且在拿地、竞标、融资、申请许可证等方面成为重点监督对象甚至取消资格。

第二类是对失信当事人加强日常监管,限制融资和消费。对于个别从事侵害游客权益行为的导游,失信记录会作为导游证审验换发及领队资格确认时的重要参考。被人民法院按照有关规定依法采取限制消费措施或依法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会被限制部分高消费行为。

第三类是限制失信当事人享受优惠政策、评优表彰和相关任职。失信人员会被限制招录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可能从此就与公务员无缘了。并且在纳税、享受优惠政策方面也会受到影响。

中新社发容科彪摄来源:中新网

治得好吗?

根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结果,2017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50.01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2.8%。市场巨大,监管对象复杂,联合惩戒是否可以让天价大虾、假景区、恶导游不再破坏游人的好心情?

李明德认为,26部门联合惩戒旅游失信,力度还是是相当大的。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失信行为公开,另一方面就是存在一定的行为限制。“这就是让社会知道你(的行为)了”李明德说。

然而整治旅游失信行为,监管执法部门的管理、惩罚只是一方面,并不是力度大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李明德表示:“惩戒失信实际上是两大块,一大块是加强法制,特别是对特殊行业的联合执法,加强整治的力度。而另外一方面是倡导社会文明。”

旅游者所处的环境,归根结底还是社会环境,损害游客利益的一些现象反应的也是社会问题。李明德表示:“比方说黑车,他不一定他可能拉的每一个客人都是旅游客人,所以实际上他是失信于社会的。”

责任编辑: 孙丽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今日报道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今日报道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今日报道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鲁ICP备1604352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402000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