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10年开始,一种所谓名叫“有机农夫市集”的菜市场,在北京渐渐流行起来。一些对生活品质要求更高的市民,选择来这种市集上买菜。这里的菜以“原生态”的方式种植,不使用农药和化肥,价格也比普通蔬菜贵很多。
顺义沮沟村的农户陈艳红,捧着自己种的大白菜,她每周都会去市集卖自己种的菜。 李嘉瑞摄
虽然市集的名称上有“有机”二字,但这并不是国家认证的有机蔬菜。市集的认证模式,是一种所谓“参与式保障体系”,由参与市集的菜农相互认证,确认是采用有机方式种植的。在市集组织者看来,这种模糊的称呼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有机认证。至于消费者是否相信,那就靠消费者自己来决定了。
慢悠悠的市集和买菜人
陈艳红的有机种植方式,总是比同村农民的收成差一些。 李嘉瑞摄
每周二、周五、周六、周日,在三里屯、亮马桥、上地、紫竹桥或顺义的某个地方,都会有一场“有机农夫市集”举行。在外人看来,这里就像一个普通的菜市场。红薯、白菜、胡萝卜、玉米,或者香油、粉条、草莓、鸡蛋,带着泥土,没有特别的包装。
与普通菜市场不同,这里出售的蔬菜、水果或粮食,都是卖菜的那个人亲手种的。自己种的菜,自己来卖,没有中间商赚差价。集市上没有喧闹,碰见来询价的买主,卖菜人会慢悠悠地介绍自己的菜。如果是水果,比如草莓,卖菜人还会挑一个请买主品尝。不用洗,放心吃,你吃一个,卖菜人自己也吃一个,吃完不买也没关系。
买菜人也是慢悠悠的,东看看西看看,并不像菜市场里那样,快买快走。他们愿意和卖菜人聊聊,聊聊草莓大棚里的阳光,聊聊母鸡今天为什么没下蛋,聊聊这个季节该种什么菜了。一对年轻人上午刚刚领了结婚证,就一起来市集买菜。在他们看来,开始新生活的第一件事,就是一起去菜市场。
主办方介绍,进入“有机农夫市集”的卖菜人,需要经过市集专业人士的集体认证,确认不使用化肥、不使用农药。“自己种的,自己也吃,”这是他们在做的事情。种草莓的王鑫说,自己的草莓大棚没有区分,到市集上卖的,也是平常自己吃的。种白菜的陈艳红也说,家里每天吃的,就是自己地里种的菜。不像村里有的人,单划出一片地来种自己家人吃的菜,不用农药也不用化肥。
种菜要像养孩子
大兴西北台村的种植户王鑫,正在对买菜人说”种菜就像养孩子。 李嘉瑞摄
以前种菜,还没撒菜籽之前,就要先在地里下一遍药。陈艳红说,那是比较粗暴的方法。就像人一样,为了不让人生病,就先吃下猛药。“这怎么行?”她说,只要勤护理,就可以让蔬菜不生病。
王鑫对待自己的草莓,就像对待孩子一样。一天中的每个时段,都有不同的温度和湿度。稍有不慎,草莓就会生病,甚至绝收。前不久的一天,他出门办事,把大棚交给了实习生。实习生没看管好,草莓生病了。王鑫很心疼,就像自己的孩子生病了一样。但他仍然坚持不下药。“不能为了不生病,就下猛药。”
王鑫参加市集已经2年,陈艳红已经7年,他们都培养了一批老顾客,像亲戚一样。老顾客有时候还会去家里,亲自去地里摘菜。在市集里,每个卖菜人都有这么一批固定的老顾客。市集举办的地点不同,有时在朝阳,有时在海淀,他们就追着市集去买菜。
虽然菜价高,但买菜人并不是特别有钱的人。一位买菜人对记者说,虽然贵点,但是每天在家吃饭花不了多少钱。“外面一杯咖啡就要30多元,够买好多菜了。”各种年龄段的买菜人都有,有给小孙子买菜的老人,也有一起逛市集小夫妻。不过,卖菜人也归纳出了他们的一些特点:穿着简单,背布包、带水壶,不用塑料袋。
自己种的菜自己也吃
市集上的买菜人,总是愿意一边聊一边挑选。 李嘉瑞摄
不用化肥、不用农药的直接后果,就是农产品的产量低、价格高。陈艳红在市集上卖的鸡蛋,每斤25元,价格远远高于市场上的普通鸡蛋,鸡蛋的个儿也小。她说,家里的母鸡不吃鸡饲料,吃的都是玉米,或者菜叶子。“别的母鸡,每天都能下个蛋。我家的母鸡,三四天才能下一个。”
陈艳红是“有机农夫市集”上的第一批卖菜人,已经七年时间,一批老主顾已经和她有了交情。想吃什么菜,提前通过手机微信告诉她。赶集当天的一大早,陈艳红三点多起床,去地里摘菜,然后自家侄子开车面包车把她送到市集上。当天卖的菜,都是当天摘的。她卖的鸡蛋,也是最近一两天才下的。
新下的鸡蛋,口味会不同。煮出来剥不开蛋壳的,就是新鲜的,蛋黄的颜色也会更深。陈艳红说,曾经有买菜人嫌贵,想砍价,但她不让。到后来,那个买菜人还是回来了,因为口味会明显不同。在“农夫有机市集”上,价格是个绕不开的话题。有的蔬菜贵几成,有的甚至翻倍。
卖草莓的王鑫说,如果按成本来算,每斤草莓的成本大概是普通草莓的五倍。但售价并没有高出五倍,一盒12个草莓,卖100元。这样的结果是,“农夫有机市集”的卖菜人,往往不如同村农民的收入高。
加入市集之前,陈艳红也是顺义沮沟村的一名普通农民,种着和其他村民一样的蔬菜,用化肥、用农药。等到孩子工作了,家里的负担没那么高了,她就想做点不一样的事情了。在陈艳红的农田里,一小块一小块地种着各种各样的菜。没有温室大棚,只按季节来种。她觉得,只要对蔬菜好一点,像对人类一样,就可以不用化肥、不用打药。
“去中心化”的有机认证
寄放在市集上销售蔬菜,每一棵上面都有种植户的名字。 李嘉瑞摄
如果用一个名词概括“有机农夫市集”上的菜,是有机、无公害,还是绿色?无论市集的组织者,还是卖菜人,都更愿意用一个模糊的名词:原生态。
对于市集名称中的“有机”二字,组织者常天乐解释说,这指的是农夫采用有机的方式种菜,但并不会直接说这些菜是有机的。常天乐说,有机蔬菜要经过国家认证,但对于这些普通的农户来说,他们负担不起认证费用。
于是,从2010年9月开始举办以来,有机农夫市集采用了一种“参与式保障体系”的认证模式。这种模式并不依靠国家认证。每当有新农户想要加入市集销售农产品。市集组织者就会召集专业人士,到农户家实地探访。就算是为外地农户代卖的蔬菜,他们也要组织专业人士去外地考察。
考察队伍中有市集组织者,有消费者,但最主要的是市集上的卖菜农户。常天乐说,卖菜农户在一线,最了解什么是有机的种植方式。外人看来差不多的农产品,一线的农户一眼就能看出来。
她把这种认证模式,称为“去中心化”的认证模式。就像当下流行的区块链等概念一样,这也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有机认证模式,而国家的有机认证则是“中心化”的认证模式。至于消费者们是否相信这种“去中心化”的有机,或者在两种模式中更相信哪一个,常天乐也说不好。她说,这只能看消费者们自己的选择了。
至今,有机农夫市集已经举办了500多届,但规模并没有爆发式增长,最让常天乐欣慰的是,他们已经培养了一批相信这种“去中心化”有机认证的老顾客。





 北京:留学生感受中国年味
北京:留学生感受中国年味 新疆多方力量增援伽师 救援工作仍在持续
新疆多方力量增援伽师 救援工作仍在持续 戴口罩能否防住新型冠状病毒?一篇文章
戴口罩能否防住新型冠状病毒?一篇文章 跟着“快递小哥”送年货:“晚点回家 早
跟着“快递小哥”送年货:“晚点回家 早 过了大寒,就是年
过了大寒,就是年 济南·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联合济南高
济南·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联合济南高 2019“鸟巢杯”全国青少年冰雪文化艺术
2019“鸟巢杯”全国青少年冰雪文化艺术 中国第一女巨人姚德芬,身高2.36,比姚
中国第一女巨人姚德芬,身高2.36,比姚
 山东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隆重开幕
山东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隆重开幕 山东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主席团举行第
山东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主席团举行第 走进“死亡之海” 探访给地球做“CT”的
走进“死亡之海” 探访给地球做“CT”的 候鸟“恋”上洞庭湖,回归自然成就的奇
候鸟“恋”上洞庭湖,回归自然成就的奇 熊猫戏初雪
熊猫戏初雪 中国首次在南极宇航员海开展海洋生态调
中国首次在南极宇航员海开展海洋生态调 2020年的第一场雪,来啦
2020年的第一场雪,来啦 铁道“保姆”寒冬体检高铁大桥
铁道“保姆”寒冬体检高铁大桥 90岁“人民币女郎”梁军去世 系新中国第
90岁“人民币女郎”梁军去世 系新中国第 清华教授去世,超千万财产“曝光”,他
清华教授去世,超千万财产“曝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