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社会 > 大众评论
投稿

面向大众的地理与历史解释的读本 ——读《中国历史的地理密码》有感

2024-02-05 00:12:49 来源:今日报道网 作者:郭洪志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历史是按照什么样的逻辑展开的?前进的动力是什么?估计很多人心中都有答案,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统治阶级如何腐朽,如何剥削百姓,然后老百姓不堪忍受欺压,奋起反抗,导致该朝换代。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靠天吃饭,王朝靠天生存,如果老天爷愤怒,老百姓没吃没喝发怒,群聚造反,替天行道,推行革命,甚至改朝换代。究其实,是地理环境变化造成的,地理环境参与历史大剧的书写,宫廷里的帝王将相,外戚内竖,反而是小角色。“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并非装饰门面的虚词。这是我读董金社先生著《中国历史的地理密码》获得的新观念。这本书给了我们观察历史的新视角,让我从中抽取几个例子说明。
 
面向大众的历史与地理读本(郭洪志,改动以后)(1)314.png
 
  作者先谈山川大势,三级地势加海洋,一共四级。这第四级,太重要了,蓝色国土。过去咱们技不如人,西洋、东洋人从海上打过来,沿海被蚕食,如果把第四级地势加进来,就好了,蓝色海洋,蓝色国土,蓝色海军,蓝色安全,蓝色经济,中国就安稳了。作者强调这一级地势,太重要。他最精彩的是分析一二三级地势人文活动的融合过程,说是第二级阶梯(黄河中游)是中华文明摇篮,先用力实现和东部平原、山东丘陵地带的东西融合,就是夷夏东西和夷夏融合,夏人在西,商人在东,周人又从西打过来,齐国强大后,和秦国对垒。这是第一阶段,太行山东西两侧的融合。然后是南北融合,跨过淮河,长江,北边跨过燕山,阴山,中国从“中国之中国”向“亚洲之中国”转进。然后,再通过第二阶梯融合第一阶梯(青藏高原),这个融合的枢纽在河西走廊。在几个关口,南北穿越祁连山,青海、西藏和甘肃,内蒙古融合,然后进入中华大家庭,在进入“世界之中国”阶段,现在,我们就处在这个阶段,成为世界大家庭的一员。作者用“在小空间里孕育,在中空间里融合,在大空间里抟成”来表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磅礴过程,我觉得把握住了关键点。
 
  读作者关于气候变迁对人类历史的形塑力一章,也深受启发。例如,1644年,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大顺政权仓皇出逃北京,大清顺利入主京城,背后的原因,竟然是从元朝中期就开始的断续气温下降,1644年竟然是中国历史上平均气温最低的年份,清朝就在这年灭亡,大清入主!明末,气候旱涝无常,粮食歉收,导致农牧交错地带社会生态紊乱,百姓起义,粮食不够吃,就吃野草,吃野兔、老鼠,结果爆发鼠疫,加剧百姓逃亡流徙。政府又腐败,行政效率低下,救济不急,百姓不满,聚众造乱。阴天又逢连阴雨,白银贸易卡壳了,与中美洲的白银贸易中断,国内爆发通货紧缩,银子越放越值钱,大家都存白银,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少了,商品经济和手工业者收到打击。李自成的农民军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本想把盘踞汾河流域的官兵撵跑,两军接触,明军成建制投降,原因就是朝廷发不了饷银。崇祯吊死煤山,李自成进驻紫禁城,对官员敲骨吸髓式的逼捐,人心尽失。他率军至山海关与吴三桂决战,半路杀出多尔衮率领的清军。此时,大顺军中又有瘟疫爆发,结果兵败一片石。京城又有鼠疫爆发,大顺兵不得不快速逃离,清兵得以顺利进入北京。神奇的是,瘟疫竟然消失了。第二年,气温迅速回升,进入上升周期,大清朝得以有盛世之运。到清中期,人口暴增,达到4个多亿,吃饭又成了问题,气温又开始趋势性下降,太平天国运动兴起,黄河决口横流20余年无力封堵,夺大清河入海,加上洋人瓜分,屈辱受尽,到1911年,气温又达到最低,辛亥革命又爆发,又变天。董仲舒说:天不变,道亦不变,天变了,道也得变。这就是历史演变的地理密码,能不慎乎?
 
面向大众的历史与地理读本(郭洪志,改动以后)(1)1449.png
 
  在我的印象里,小时候气候寒冷,粮食就是不够吃(积温不够,光合作用时间短),科技水平也不行,还是靠天吃饭。现在气温上升,肥料丰富,作物品种好,产量大幅度提高,人口即使十四亿,多出十亿,也能温饱有余。这让我想到,当前,全球气温持续上升,按照历史逻辑,又是大时代来临,这可是中国时代啊。按书中引出的地理与历史的逻辑推演,真的存在历史演变的密码,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商机无限,如太阳能、新能源汽车兴起,中国抓住了机会。
 
  还有些看似不起眼的事,作者引出大文章。例如,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引进了汗血宝马,苜蓿,葡萄之类。可他出使西域的导火索,竟然是大月氏王的头颅饮器——匈奴大单于竟然用大月氏王的头颅饮酒。再如,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诸国,在大夏国发现在那些地方竟然能买到四川的丝绸和拐杖,就判断南方有一条路经过印度到达中亚地区(绕过青藏高原),由此发动探险,寻找道路,最终被阻挡,汉使到了滇国,受到好生招待,与汉朝合作并称臣,到了夜郎国,汉使被问,夜郎和汉谁大?产生了“夜郎自大”的典故。在这之前,只是县官级别的汉使唐蒙在南越国被招待吃特产——枸酱,一问才知道是巴蜀特产。回到长安,告诉汉武帝,说有一条水陆可抵达南越的番禺(广州,珠江上游东江清河支流),古代称“僰道”,四川宜宾是起点。作者抓住“地理信号”这个关键点,解开磅礴历史进程的地理密码,可谓精准。
 
  对我冲击比较大的,是满清王朝落后的地理观念导致其衰落问题。作者用了很大篇幅证明明末清初,中国地理学,地理观念与西方差不多,并驾齐驱。例如,康熙、乾隆都拜西方传教士为师,南怀仁是大学者,学天文、历算、地理,制图术,可怎么地理观念就落后了呢?原来是“文化专制”,或者文化传播中的肠梗阻所致。康熙、雍正、乾隆都学地理,知识渊博,康熙组织实施的地图测绘,大清一统图是全世界质量最好的。可只是他们明白不行啊,普通百姓明白才是国家之福。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出不了紫禁城,只在顶层士大夫阶层流传就是变相的文化专制。因为当时没有普及义务教育,无公立学堂,知识没法下传,或者说执行力不够。后来,张之洞筹划开新式学堂,地理纳入必修课,可落实下来,时间进入20世纪了,十八十九世纪,中西方差距拉开很大。
 
面向大众的历史与地理读本(郭洪志,改动以后)(1)2364.png
 
  全书37万字,内容丰富,还有很多内容,如讲黄河,燕云十六州,河西走廊,篇篇精彩。我从中收获很大。让我从帝王将相、村妇野夫,宫廷猥琐剧中转出来,观察中国的大地理、大历史,大文明的兴衰起废。本书确实是大众读物,但里面有严肃的学术内容,看明白,理解了,对理解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确有用,我觉得,大历史,大地里,大文明,定位准,可以作为认识中国,理解中国和热爱中国的好教材。
 
  我是医生,大医精诚,大医治国,用医学的思想可以治国。但你先得望闻问切,把握病情,才能对症下药。病情来源于本,治病在治本。类似董金社的书,其国家之本乎?(郭洪志)
 
责任编辑: 王薛沣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今日报道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今日报道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今日报道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鲁ICP备1604352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402000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