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社会 > 社会万象
投稿

8000万空巢青年,和父母越走越远

2020-11-23 23:57:37 来源:快资讯 作者:王唯 视觉中国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你是否对父母有很多「刻板」印象?比如,总是觉得你「不懂事」?总是自作主张地对你好?几天前,《人物》发布了一次征集:父母的哪些举动让你重新认识他们?近200个故事出现在问卷里。

 

有人捕捉到了父母苍老的痕迹,发现父母从「走在前面的人」变成了「走在后面的人」;有人看到了父母作为长辈、权威之外的另一面,他们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或是不再自作主张地「为你好」;有人解除身份的束缚,看到父母作为独立个体的世界,他们浪漫、赤诚、贪玩、爱美……

为什么我们要重新发现父母?

民政部发布的《201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国内的单身成年人规模超过2亿,其中有超过7700万独居成年人,这个群体被媒体称为「空巢青年」。中青报2019年10月对1993名18到35周岁青年进行的调查则显示,76.5%的受访青年称自己过着「倍速生活」,其中一线城市青年比例最高,达78.9%。

他们生活在原子化的都市,远离父母,面对高速运转的时代和生活,压力和心事往往诉诸朋友,或是独自消化;他们有相对独立的人格和相对独立的生活,但在情感上,很多时候依然和父母捆绑在一起,如何处理和父母的关系,没有导师,也没有教材可以参考,因而常常陷入到互相「报喜不报忧」的困境,或是默默承担「自作主张为你好」的压力。

那些「重新认识父母」的瞬间,让他们学会与父母更从容地相处,更能被接纳地付出;同时也以抽离的姿态重新打量「原生家庭」中的不完满,并在互相调适中获得正向的补给与滋养。

语嫣有个严格的爸爸,这种严格,辐射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光是吃饭:夹那么多菜干吗?不要翻菜!不知道怎么拿筷子吗?脚不要放在台阶上……从吃相到坐姿,很多细节都会被纠正。看电视也不被允许。家里的电视似乎永远在播《海峡两岸》或者《新闻联播》,遥控器握在爸爸手里,就算是广告时间,语嫣想看自己喜欢的节目,也会被父亲拒绝:「看什么看。」

她记得,爸爸经常摆出一副很凶的样子,生气时用方言骂人,「一个暴栗把你敲晕」。好像语嫣总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更让语嫣恐惧的是爸爸的眼睛,「他觉得这件事情我做得不好,就会瞪我一下,很凶地瞪着。」直到上初中,只要爸爸一瞪眼睛,语嫣还是会刷刷刷地掉眼泪。

后来语嫣去外地读书、工作,发微信时,她会写「亲亲爸比」,但从未真的说出口。有时候语嫣会嫉妒姐姐,小时候曾经被父亲骑自行车载过,等语嫣出生后,家里已经不用自行车了。

严厉、唠叨、不通人情的形象横亘在和爸爸有关的记忆里,直到这月初,因为爸爸觉得心慌、失眠,她带他到长沙的医院检查心脑血管。没有发现异常,医生听完爸爸的描述,建议他去看精神科,爸爸最终被诊断为轻微抑郁。语嫣这才知道,父亲经常「胡思乱想」:抽了30年烟,担心自己得肺癌;语嫣的男朋友是四川人,担心女儿会远嫁……

她让爸爸先排队,自己去楼下拿另外科室的检查结果。但爸爸没有听清,他问了一句:「啊?」声音很小,像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小孩。

语嫣只好加大声音重复了一遍,语气有点急。那一刻,爸爸「像被针扎了的气球」,有气无力地回复说:「好。」

一瞬间,语嫣又生气又难过。岁月催人老,身高一米七的爸爸在语嫣印象里很高很高,「小时候他不会抱我,所以总是一种仰望他的状态,带着我走路也很快,我需要小跑才能跟得上。」 但这一次在医院,她发现,走着走着,父亲就落在后面了。不再是那个威严高大的爸爸,他开始衰老,也变得温和,有时家里人调侃他「贪生怕死」,他也只是不好意思地笑一笑。她开始尝试理解他的感受,尝试关心,爸爸离开长沙回老家时,她一口气给爸爸买了八件衣服。

和语嫣一样,23岁的男孩李力也是在医院突然意识到了父母的衰老。两年前,得知妈妈急性脑充血,李力坐了三百多公里大巴赶回老家,在病床前喊「妈」,没听见回复。直到两周后,妈妈的病情才稳定下来。回学校那天,爸爸送他进电梯,转身时,他看到爸爸抬手擦泪,一瞬间,他意识到「老」终归落到自己父母身上了。

「更清楚地知道自己身上的担子,我的责任已不同往日。」 在这些重新认识父母的时刻,他们重新理解了「老」,也重新定义了「长大」。

 

 敞开,其实他们懂得

 

温迪对父母的印象,是催她相亲的「狂人」。24岁,她毕业回国,爸爸发动一切关系,甚至「不认识的或者打听到的」,但凡是在北京工作的单身男士,就会被介绍给温迪。她相亲许多回。经历过会24小时发消息给她的名校博士,张嘴闭嘴「你们地方」怎样怎样的北京公务员。温迪反复告诉父母「不喜欢也不合适」,但父母觉得,下次找个靠谱的,就好了。

直到温迪自己谈了男朋友,她以为父母的「催相亲」可以终止了,却发现「催婚」紧接着到来。「妈妈甚至给我算好了,现在这个年纪结婚已经不早了,多少岁生孩子,多少岁生二胎……还说什么,再晚妈妈就看不到了……」奶奶姑姑也打电话来催。在这些「暗示」下,男友提出结婚。

但温迪感到焦虑。他们依然处在为琐事吵架的磨合阶段,而婚期已经定在夏天。一个周末的晚上,她跟爸爸说起, 「我其实没有想好要不要结婚,都是你们的期望而已。你说,我要是不跟他结婚了,会怎样?」

温迪一直是那种「乖孩子」,按部就班长大,考名校,出国,毕业后在北京找一份不错的工作。「懂事」「有出息」是她听过最多的表扬。被夸得多了,温迪觉得,自己慢慢形成了讨好型人格,只要父母开心,她的真实想法和负面情绪都会被掩藏起来。这一次疑问,是她生命中为数不多的坦白。婚礼一切都已安排妥当,她以为,爸爸会说,「别矫情,别捣乱。」

爸爸愣了一会儿,说,不结就不结吧。

那天,爸爸和温迪说了很多很多。他见过自己朋友不幸的婚姻,有的因为离婚闹到了法院,有的为了孩子的抚养权撕破脸皮,还有的互相算计,「不体面的太多了。」爸爸说,「如果和他结婚不如单身来得高兴,那就不结婚,我能理解你。」

后来,温迪和男友关系改善,她还是决定结婚。但直到很久之后,她依然会在想到爸爸的回答时觉得高兴。「我以前觉得父母对我的爱,建立在我懂事、成绩好、听话、在别人眼里很有面子的基础上。」温迪说,「那次爸爸的话,让我有勇气相信,父母爱我,不是因为那些因素,他们只是希望我开心。」

18岁女孩Ryandme有过和温迪一样的青春期,把所有的情绪藏起来自己消化。高中时,Ryandme早恋分手,深夜里憋着声音掉眼泪,整个身体都在颤抖。半梦半醒间,妈妈叫醒了她,Ryandme大哭起来,把恋情从头到尾讲给了妈妈,意料之外,妈妈聆听她,劝慰她。第二天,妈妈拿出一个纸盒,让她把关于他的东西全部放进去,「真的挺有效,看不到那些东西我心情很快就恢复平常了。」

在很多个与妈妈长谈的深夜,Ryandme释放掉了青春期埋在心里的压力。重新发现父母,发现父母的理解与包容,其实,我们都需要这样的敞开。

 

不麻烦,不怕麻烦

 

赵宣很忙,她在广告行业,「随时随地online」。工作日经常晚上十点后下班,双休日至少一天加班,每个月基本两次通宵写方案。了解到女儿的工作节奏,父母开始以「不打扰女儿工作」为原则,曾经亲密的家人,变得越来越「客气」。

跳槽到北京后,赵宣计划将父母接过来玩几天,可是父母不愿意,「觉得过来就是给我添麻烦」,她急了,打电话,「我都安排好了,你们就过来,要是不来,就永远都别来了!」

这是赵宣的自作主张,却不知道,自己真的给父母添了麻烦。不会网络订票,妈妈小心翼翼地问她:「能不能帮我们订个票?等你有空的时候。」可是赵宣在忙,直到第二天临出发,妈妈又问,赵宣这才想起。票订好后,她立刻收到了妈妈的红包,和一句「谢谢」。

她带父母出门吃饭,又要开电话会,她一边接电话一边拿地图找路,父母默默跟在十米开外的后面,「我往前走一下,他们往前走一下;我往左边拐一下,他们往左边拐一下。」回过头,赵宣看到父母茫然的样子。他们走了很久,才吃上饭。

 

 曾经,子女会被嫌弃赖床、被唠叨吃早饭,这是一种虽嫌絮叨回味起来却温暖的负担。但长大后,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就变成了不麻烦、不打扰、不影响。在赵宣的故事里,父母开始习惯不在白天给女儿打电话,而是等到晚上八点之后;后来发现八点后女儿也有可能在工作,就事先发个微信:「现在有空吗?」通电话的频率越来越低,赵宣的爸爸养成了写「800字小作文」的习惯——在QQ或者微信上给女儿大段大段地留言,「逗号和句号都清清楚楚,就差分段了」。一次,赵宣换个头像,爸爸觉得照片里的她瘦了,写了很多话,比如,人总是要遇到挫折,比如,要多吃饭……赵宣直接删了,还把爸爸拉黑了。

那是赵宣「不懂事」的时光。为了工作的世界不被家庭的世界打扰,她拉黑过所有亲戚的联系方式;工作忙的时候,会直接挂掉父母打来的电话,那段时间,短信里全是电话未接通的提示。

后来,赵宣听一位同事说起,自己妈妈性格孤僻,没有什么社交圈,又因为害怕耽误子女工作不敢给孩子打电话,「一个人傻傻地在家里,特别特别孤独」,渐渐有了抑郁倾向,会无缘无故大哭。

慢慢地,赵宣开始学着在家庭大群里发红包活跃气氛,主动抽时间给父母打电话「说些废话」,她觉得,这可能是「成熟」的标志。

重新打量父母,让赵宣发现了他们的「客气」和小心翼翼,以及藏在背后的关心与情感需求。她开始忙里偷闲地和父母聊天,不希望他们那些「自作主张的为你好」,成为亲子关系中的芥蒂,也不希望自己的「不成熟」,让自己和父母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Zincion有过同样的经历。妈妈担心影响他面试,生病、住院、手术都瞒着,直到回家他才发现,曾经心目中「强势的女性」,正虚弱地躺在病床上。

 

和妈妈一样,Zincion也很要强,遇到问题总是一个人解决,直到在病房外看到妈妈柔弱的一面,才突然意识到,这也是和家人沟通的契机。他开始尝试和家人表达自己,有一次打电话,他说起自己的压力,说着说着就哭了。「我都觉得诧异。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是会合理地传达情感,这也算是我迈出的一大步吧。」

西西也是位在一线城市工作的「社畜」,妈妈到北京来照顾她的生活。工作不顺心,回到家,她把脾气全都撒在了妈妈身上,一怒之下,妈妈回了老家。可是忍不住还是给妈妈打电话,说了句「生活好难啊」,就忍不住哭了,边哭边说:「领导和同事真的不是父母,父母不会放弃我。」

妈妈在电话那头很认真地回答:「当然,谁会放弃自己的孩子?不放弃,你等着,我过去给你做饭。」

那一刻,西西觉得,自己所有的要强,都得到了滋养。临近中秋,一部微电影《背后》上线,打破亲子关系中的「自作主张」,重新发现父母,重新发现爱与理解。

那些分居两地的父母和孩子们,在这支5分钟的短片里,都能或多或少地看到自己的影子:故乡的父母小心翼翼打探着子女的生活,想尽办法「为你好」;为工作焦头烂额的年轻人总想把疲惫和脆弱留给自己,把要强呈现给家人。而中秋回家,是一次团圆,也是一个拉近彼此的契机。

2019年10月,探探发布《2019都市异乡青年调查报告》,对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武汉、成都、重庆、西安10座城市的18岁~35岁异乡青年进行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有六成以上的受访青年每年陪伴父母的时间少于10天;「得知家人遇到问题」排在「最想家的时刻」首位。

离开家漂泊异乡的日子里,他们再次面对家庭关系的话题,通过重新发现父母来重新梳理亲密关系:「要强」的一面可以放下,「不懂事」的过往可以抹除,父母「自作主张的为你好」也不再以「负担」的面貌出现,而变成更温和的接纳和安抚。于是,最熟悉的两方,在成长带来的陌生后,变得更熟悉,更亲密。

责任编辑: 孙丽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今日报道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今日报道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今日报道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鲁ICP备1604352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402000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