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传统国学
投稿

年味消失在时光深处

2019-03-20 23:30:05 来源:今日报道网 作者:白下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人到中年,年愈来愈没滋味儿,就越发怀念童年时的年。

   小孩小孩你别馋,进了腊八就是年”。进了腊月,家家户户开始忙年,空气里充盈着酥菜味儿,萝卜大葱味儿,贴春联的面糊味儿,刚写好的春联上的油墨味儿,鞭炮味儿,杀鸡宰鱼的味儿,各种贡品味儿,烟气氤氲中蒸各种面食的味儿,混杂在一起,就是那时的年味儿。

   所有的乡愁,都是故乡的吃食儿对游子们味蕾的撩拨。

                            “春公鸡”

   立春大都在春节刚过后不久,今年立春早,和除夕同一天。鲁西南一带管立春也叫“打春”。这一天,当奶奶的会给孙子孙女们在衣服上缝上用花布头缝制的春鸡,俗称“春公鸡”。此风俗由来已久,有《邹县志》记载:“妇女剪彩为鸡,儿童配之,曰戴春鸡”。

   “春公鸡”是用碎布头缝制的,看似简单,缝好看了也是不容易的。取四方的碎布先对折缝成三角形,里面会塞进棉花。用红布缝鸡冠子和下巴下方的肉髯,尾巴用剪成细条状的碎布缝制。眼睛要缝三层,一层白布代表眼白,里面一圈黑布代表眼珠,最中间还要缝上一粒干辣椒籽或者黄豆粒代替,整个鸡就有了表情,有了灵魂,就活了。鸡嘴里还要吊着几粒黄豆,孩子几岁,就吊几粒。

   豆粒代表脓包,意思是,让公鸡把脓包都吃掉,孩子不生天花、麻疹。现在人懒,不愿意动手缝制,满大街都有卖“春公鸡”的,其精致程度已无法和童年时的“春公鸡”相比。

   春鸡缝好后,要在打春的前一天晚上缝到孩子外衣袖子上,男孩缝到左胳膊外衣上,女孩缝到右胳膊外衣上,老辈人说,鸡和吉谐音,寓意着吉祥如意、驱邪祛病,孩子这一年有“春公鸡”护身,百病不生。

    打春那天一大早,孩子们都起床出来玩了,相互举着胳膊,比着谁胳膊上的公鸡神气。随着胳膊一动一动,“打春鸡”也跟着来回动,像活了一样。一个说:“我的小公鸡会打鸣呢!不信你们听。”把戴了公鸡的胳膊举到嘴跟前,模仿公鸡打鸣的声音。

    孩子们笑:“你这小公鸡不行,还是个哑嗓子,不好听,看我的。”又是一阵鸡叫声。一个男孩不小心,弄掉了鸡的一只眼睛,“哈哈,你的小公鸡成独眼龙啦。”男孩觉得丢了面子,嘴撇着,叫着喊着:“奶奶,奶奶,眼睛掉啦!”回家去补鸡眼睛了。

                                酥菜

    小时候我家不上供,害得我们嘴巴馋了,等收供那天就到大娘婶子家,落点供果吃。

    过年最郑重、最必不可少的事项,除了上供、包饺子,就是用一大铁锅油,油炸各种菜,当地称为“酥菜”。

   “酥菜”一般用剔了鱼刺的鱼肉,瘦猪肉、山药、土豆、萝卜炸成。前者都切成条状,萝卜要炸成萝卜丸子,味道很像江南一带最常见的街头小吃——油墩子。鱼必须是微山湖野生的四个鼻孔的大鲤鱼,肉质紧致、鲜嫩,外面裹上放了鸡蛋和花椒面、盐的面糊,就可以下锅了。第一遍炸出来,还要再复炸一遍,才会变得金黄诱人,耐储存。

   “酥菜”要请水平高的行家,手要快,调的面糊稠稀恰到好处,炸出来个个裹得均匀,不会因为黏连炸不透。好几家挨着号炸,往往一炸就是一整天。

   “酥菜”都炸好了,放在盛煎饼的大筐里,吃的时候,爆香葱花姜片,放上点白菜或者菠菜,加上鸡汤或者白水,出锅前,点缀点青绿的香菜和蒜苗,滴几滴香油,就是一道美味的硬菜。招待客人也不掉价。以前天冷,一筐酥菜可以吃到正月十五甚至更久也不会坏。

                                 摇钱树儿

    大人们赶集,必须买的东西,除了吃的喝的用的,还会有一棵“摇钱树”,摇钱树其实是一棵砍下来的大青竹,大批从南方运来,青竹上会用红头绳栓上红枣、花生、古钱,还有用锡箔纸叠成的金元宝,后来生活好了,又加上成串的霓虹灯,如此这般装饰一新,“摇钱树”就做好了。

    插在院子里,高高的,有的在院墙外面就能看到树梢。微山湖上的渔民,则会把“摇钱树”插在船头,都预示着来年“招财进宝”。

    “摇钱树”一直放到竹叶干枯打了卷儿,青竹竿变成了淡褐色,也不舍得拿走。竹干总归还是坚挺的,看到它杵在那儿,风一吹,铜钱、花生就“哗哗”作响,日子仿佛更有奔头,一年比一年富裕着。

                                     包饺子

    北方人,过年不包上几盖帘饺子,哪能叫过年呢?

    做饺子馅、包饺子、吃饺子,于老家人,都是很有趣、很节日化的戏码。过年吃的饺子馅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年三十夜里吃的,必须是素馅的,意为一年都素静。大年初一一早一直到正月十五吃的都是荤馅的,萝卜肉的。

    十里不同习。山东有的地方初一吃素馅的。同为运河文化的聊城临清一带,初一的早饭吃各种馍馍、枣糕、粘窝窝等。佐以各种丸子、粉条、白菜炖成的“全菜”,意为吃全年的菜。

    做饺子馅是个繁重的体力活,因为做的多,光萝卜就要洗一两盆,有几十斤。把秋天收获后埋到土里的萝卜拔出来(埋到土里防止糠心),洗净削好,挨个叉成丝,剁碎,用纱布裹了,一点点挤去多余的汁水,猪肉剁碎,葱姜也要放很多,剁好了码在大盆里,包的时候再现调馅儿。

    包饺子也是个热闹活儿。因为包的多,很少有各家包各家的,都是几家的女人女孩一起帮忙,大家齐动手,包好了再给下一家包。四五个女人围成一圈,没别的水果好招待,啃块脆萝卜,也乐呵得很。除了包饺子馅,还会包各种花头儿,早些年,包古钱,后来古钱少了,就包硬币,包花生,包红枣,各有各的说道。

    一个擀皮的快手,要供着三个快手包饺子,还要比着谁的饺子捏的好看,速度又快。大家一边包饺子,一边啃萝卜,嘴里还不忘了开着各种玩笑,拉着家长里短。当地的妈妈们喜欢说一句话:“许你吃,许你看,就是不许小孩鼓捣面!”意思是担心孩子们糟蹋粮食。不会包饺子的小孩一般不让直接碰面,负责把饺子从桌子上运送到盖帘上,我们戏称为“饺子腿”。

    有更小的孩子跑来跑去凑热闹,一屁股坐在刚包好的饺子上,爬起来一看,挂着一屁股烂饺子,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初一早上第一顿饭一定是吃饺子。有细心的媳妇,包之前就特意做了记号,会把带钱的、带花生的盛到公婆碗里,意为发财,长命百岁。刚过门的小媳妇儿,会“不小心”吃到包了枣的饺子(吃枣,意为早得小,小就是男孩),枣核儿还要“不经意地”吐在桌上显眼的地方,一家人看到了,都高兴地笑闹起来——这意味着家里很快要添人口了。

    人丁兴旺是多么开心的事儿啊。

                                   白菜疙瘩车

    妈妈小时候过年,姥姥会给她们买一朵花,头发梳成偏分,用卡子卡在头发多的那一侧。结了婚的小媳妇,则贴着耳朵卡。后来生活好点了,过年会给女孩们买一双粉红色的袜子,穿上美得很,袜子遇水掉色厉害,染得脚都红了,也舍不得脱。

    到我小时候,过年时,女孩子还会戴花,便宜的一毛钱一朵,是蜡纸做的,防水,颜色有水红、大红、翠绿、橘红,还有花托和绿叶,黄色的花蕊,细铁丝做的花茎用绿纸缠绕着。绒布做的就贵些,要两毛一朵。

    小时候没啥玩具,一毛钱买个鸭蛋大小的皮球也高兴得蹦高。爸爸从西藏回来前,大爷从百货大楼花一毛六买了把塑料驳壳枪给弟弟玩,可把他高兴坏了。平常玩的都是弟弟自己用废作业本纸叠的纸手枪,纸张太薄,稍微一使劲枪头就掉了。

    年前我和弟弟跟着妈妈去赶集,集上卖一种木头做的鸟形玩具,机械传动,有轮子有翅膀,竹棍长长的当把,放地上推着走着玩,轮子一滚,两个翅膀就上下翻飞,还能发出声响。弟弟在摊位前看了好久,拔不动腿,要一元钱一个,太贵了,只能看看。

    回到家,妈妈仿造那个鸟车的模样,找了个又长又粗的大白菜根,两头切平,切成扁圆柱轮子形状,中间挖个圆洞,插进一个短短的细竹棍儿,再拿一条半米多长的竹竿,一头切开一个口子,把白菜疙瘩轮子横着夹进去,两边固定住,弟弟就兴高采烈地满院子推着玩了,并起名叫“白菜疙瘩车”。

    再不济的,把盆里、缸里的冰块都捞出来,折一段小麦管,对着冰块中间吹热气儿,一会儿,就吹出一个洞,长绳子穿洞而过,几个孩子,一人拉上一块,到处跑,跑着跑着,冰块越来越小。天渐渐暖合了。

    整个过年期间,孩子们都疯玩。男孩成群结队地打蜡子、抽陀螺,比赛推铁环、翻纸牌,女孩们跳橡皮筋,丢沙包、踢毽子,互相打扮着,给长头发编个新花样。

    打蜡子,古人谓之“击壤”,古书多有记载。三国时的吴人盛彦就曾在《击壤赋》中说:“论众戏之为乐,独击壤之可娱,因风托势,罪一杀两。”诗人范成大、陆游等,都曾把“击壤”写进自己的诗里,可见此项民间活动的风靡程度。

    想起一句话,那些年,我们穷得像孙子,却快乐得像爷。

                                          鞭炮儿

     男孩们天生爱放鞭炮。除夕十二点要放大炮、长炮,至少二百响或者五百响,一千响的。孩子们放的鞭炮则有另外的品种,“百子鞭”,炮个头很小,声音较小,相对安全。还有“大地红”“钻天猴”“二踢脚”等。有钱的人家,会买几种礼花放放。礼花一上天,好多人家都能看到。

    一毛钱一盒的摔炮最安全,没有炮捻,不用点火,两块硬土疙瘩中间夹上点火药,外面裹上一层旧报纸,往地上一摔,就很响,适合三四岁的孩子玩。再大点的孩子胆子大,技术过硬,就会放带捻的鞭炮。买一挂炮,舍不得一次放完,一个个小心拆开,不能拆断炮捻,拆成零散的,再一个个用上供的香点着了放。

    听到谁家炮声响起,赶集跑过去捡没放响的哑炮,捡了就放在口袋里,有的孩子捡的多了,最上面的炮捻露出布袋口,手里点着的香不小心碰到了,“砰砰砰”一阵响,还没等孩子回过神来,衣服口袋炸成了碎片,孩子脸也被炸黑了。

    大过年的,大人们图个吉利,也不会打孩子,说他两句,换件衣服,就没事了。捡到没有炮捻的鞭炮也舍不得扔,折断了,对着放,点着一个,全部引着呲开花,只有火花,没有响声,名曰“呲花”。

    有调皮的孩子,会放在树上放,把树枝子都炸掉,惊得几树鸟雀乱飞乱撞。再不然,跑到大运河边上,把鞭炮插在冰面上,一点,冰面就被炸出一个洞。那时候没有自来水,家家院中有一个大水缸,土陶做的,吃水就从村头的水井里用辘轳绞上来。

    有的顽童,会在人家水缸里点炮,一不小心就会把水缸炸裂,水流一地,顽童吓得拔腿就跑。不久,流出来的水就结了冰,鸡鸭跑过去,也差点滑倒,扑打着翅膀跑开了。

    卖鞭炮的小贩很多,会聚集在集市边上的空地上。卖鞭炮,吆喝再好听没用,响声就是最好的广告。一个小贩拿出一挂鞭炮:“看咱的!谁有俺家的炮响!?”拆开点着了,扔在空地上,炮声把半个上空都震抖了,炮声一停,立马围上一群买鞭炮的。旁边的小贩不甘示弱,也放了一挂,似乎比刚才的还要响,人群呼啦又围过去了。

    年,就在这一阵响似一阵的鞭炮声中,愈发显着热闹起来了。

                                    磕头拜年

    “除夕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年三十晚上,老人撑不住早早睡下了,孩子们大都不睡觉,疯玩一夜。有一年除夕夜,妹妹玩着玩着突然就失踪了,我去她常去的人家找了一整夜,翻遍了每个角落都寻不到她。一夜提心吊胆,也不敢回家。天明不死心,又去二大爷家找她,终于在偏房盛粮食的大瓮后面找到了妹妹。她靠着大瓮,头歪着,口水挂在下巴上,睡得正香。

     天色微明,就赶着去给长辈们磕头拜年。孙辈们挨个磕头,小男孩调皮,磕头时往后上方伸长一条腿,扮作尾巴,叫学孙大圣磕“长尾巴头”,有的做不好,就顺势翻个跟头过去了,有的还能“砰砰”地磕出声来,奶奶心疼地喊:赶紧起来乖乖,别磕了别磕了。

    褥子下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红纸包,里面包着一毛两毛的毛票儿,挨个塞到小手心里,给五毛那都是巨款。谁手里要举着五毛钱,那就是老大,屁股后面会有一群孩子围着喊着去买好吃的。

    最有湖区年味代表性的,非微山南阳镇莫属。古老的大运河穿镇而过,河湖串连,水路交错。当地人以船为家,衣食住行赖之于湖,早捕黎明,晚捕黄昏,船底无根,哪里有鱼,船就摇去哪里,与岸上的繁华世间形成半隔绝状态,传统文化保存良好,古风犹存。

   大年初一这天,除了各家相互拜年,说着吉利话儿,南阳镇会有孩童打着灯笼上街唱吉利歌谣,俗称“喊发”。

    歌谣有多种唱词和曲调:

    “发财!发福!买地!盖屋!”

   “今年好子(个)年,明年排大船,装红枣,下江南,装一个,卸一万,扫仓扫个八百担。”

   “发来!圆来!元宝轱辘家里来……”

    闭上眼睛,童谣声声,仿佛在耳边依稀传来,若有若无。

    记忆中的故乡,记忆中的年味儿,终有一天,会随着历史的车轮,渐去渐远,直至消失在时光深处。

    只有微山湖和大运河水,清波依然,不舍昼夜。


责任编辑: 孙丽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今日报道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今日报道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今日报道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鲁ICP备1604352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402000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