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赴基层社区检查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工作落实和社会动员情况。
新华社上海1月28日电(记者陆文军 周琳 许晓青 仇逸 杨有宗 袁全 周蕊)春节假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警报响起,上海第一时间启动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一级响应,这座特大型城市的最“硬核”的“免疫系统”已被迅速激活:
——公共场所全面消毒,公共活动大范围取消;医护工作者全天在岗,疑似病例最迟24小时出报告;一批又一批上海医疗队主动出征,成为驰援疫区中心的“中流砥柱”;急需物资生产企业开足马力,全力保障供应;科研力量加班加点,筛选药物、生产检测试剂盒发往全国;防疫进展实时公开,全透明信息让百姓安心……
上海市委书记、市长连日来查道口、访医院、察市场、做部署,亲力亲为,抓严抓实,以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上海众志成城,下定决心,全面“激活”城市“免疫”系统,打赢“防疫”这一仗。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强调,面对当前疫情防控的严峻斗争,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敢打硬仗。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广泛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汇聚群防群治的强大力量,人人有责、人人尽责,全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顾全大局,严防死守,技术支援,主动奉献;灾难面前,一座城的温情与“硬核”相交融,正展现着上海独特的城市品格。
战“疫”:靠速度
午夜时分,地铁工作人员正拿着喷壶、毛刷等工具,对结束营运的地铁列车进行全面、彻底消毒。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从地铁到高速公路,从医院到社区,从政府到企业……上海这座城市的“免疫细胞”快速激活。
工作人员在地铁列车上进行消毒作业
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上海曾与多次公共卫生事件有过“遭遇战”:1988年上海甲肝大流行、2003年“非典”、2005年禽流感、2009年新甲流、2013年H7N9禽流感,以及近年的埃博拉防控。在一次次的战“疫”中,这座城市经受了考验、积累了经验,各种精细化管理体系也逐步升级。
疫情考验突如其来,城市管理快速反应,几乎每天,防控的措施和范围都在升级。24日,上海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严格落实国家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管理”的要求,实行最严格的科学防控措施,为万千市民撑起一张防治疫情的“保护伞”。
上海是最早一批关闭公共场馆、取消大型活动的城市之一。上博、科技馆暂时闭馆;东方明珠等景点景区关闭;上海迪士尼乐园暂时闭园、豫园灯会闭灯;上海大学推迟开学,东华、上戏等推迟艺考;上海市民政局取消2月2日结婚登记办理;地铁11号线局部停运……面对疫情,上海快速完成动员,实行最严格的防控。
位于上海市金山区的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小汤山模式”是在SARS期间被证明有效的一种流行病学管理措施,在上海,这样“四集中”的模式多日前已经开启,全力以赴救治感染患者。24日,上海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陈某,经过医护人员精心诊治和护理,病情逐步改善,在除夕当天治愈出院。到目前为止,上海已有四个病例治愈出院。
1月28日,上海第4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痊愈出院。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要抓主要矛盾。在上海各条高速公路和道口检查站,数万警力全员上岗,启动24小时查控勤务,加强入沪车辆引导和秩序管控,配合卫健部门做好驾驶员体温检测、信息登记等工作。
民警在高速路口对来沪人员测量体温
自近期疫情扩大后,上海便在第一时间启动了各项应急措施。严格检查出入上海特别是重点地区的车辆与人员,对全部818辆地铁列车每天进行整车消毒保证市民安全,市场活禽交易也全部停止……
防疫大战,唯快取胜。上海市委市政府迅速部署,快速反应,坚决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以坚决、科学、严格的防控举措,确保城市安全有序,让人民安心过年。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指出,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坚决果断措施,以最严的举措,科学有效抓好防控工作,严格落实水陆空等入沪通道监测筛查,加强确诊病人的隔离救治措施,取消各类大型公共活动,坚决遏制疫情扩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踏实:重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打赢这场战“疫”一样要靠抓细节、抓落实。
上海已全面落实集中隔离和居家隔离措施。各辖区落实属地责任,对重点地区来沪人员进行全面排摸检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邬惊雷介绍,目前已对来沪重点人员完成集中隔离和居家隔离,严格落实14天隔离,确定各区隔离宾馆,并进一步完善集中隔离规范。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自制抗病毒喷剂
“为隔离的小朋友送来了寒假作业”——这也许会让一些读者想笑,实际上却体现了人性化的“情绪”辅导,更体现出上海医护团队的专业素质。
26日,在上海市闵行区的一家酒店,12名重点地区来沪人员正在这里隔离观察,并配有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每日两次的体温测量和医学观察。医护人员将酒店区域进行严格划分,控制人员出入和重点地区来沪人员的活动范围,并根据被隔离人员实际需求提供相应的物资保障。目前,12名人员均无发热症状。
一位医护人员和记者说,从昨天开始医护人员陆续收到一些生活用品的需求,包括水果、餐食以及小朋友的学习用品,并对每个房间梳理列表,尽最大努力满足他们的需求。“因为毕竟要14天,时间还是有点长的,我们希望能在情绪方面起到安抚作用。”
在重点地区来沪人员的摸排和隔离措施方面,上海现已全面实施重点地区来沪人员居家或集中隔离观察,利用技术手段,梳理两周以来重点地区来沪人员并及时推送各区。按照属地化原则,现各区已加紧开展居家与集中隔离观察工作。
“在我们街道,已经建立了街道、公安派出所、社区卫生中心三方工作联动机制,坚持每日会商重点人员防控工作。”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顾定鋆说,三方会商、互通有无,及时通报各条线的具体工作要求,制定应急预案,共同研究下一步工作措施。街道还设立网格专线,方便居民区及时报告相关情况,做到一口受理、归口处置,确保信息不遗漏、及时报。
把细节落到细处,是上海进行联防联控、不漏过每一个角落的宗旨之一。
1月23日,瑞金医院发热门诊的忙碌场景。
21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了上海设有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信息,方便市民就近就医。22日,记者来到黄浦区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发热门诊,这里的医护人员已全部佩戴口罩、护目镜和防护服。医护人员告诉记者,发热门诊现已维持24小时运转。记者注意到,对于已在诊断过程中的人员,医院要求只有完成所有检查项目后才可离开门诊,门口设有专门的医护人员时刻引导。
除集中隔离观察外,各区也在积极开展居家隔离观察和重点人员摸排工作。浦东新区的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已开展全面的摸排工作,并对17户筛查出来的重点地区来沪人员进行严格的居家隔离观察。
出征:“我愿意”
“我自己也非常感动……我很欣慰,要知道,我们几乎没有动员过……”26日晚,作为一名卫生行政部门的管理者,邬惊雷在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有些哽咽。
除夕夜,不到24小时,一支特殊的队伍在上海集结,从上海出发。他们中有父亲、母亲、女儿、儿子,而此刻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医务工作者。
除夕夜,首批上海医疗队136人出发前往武汉。
上海的医生护士都放弃了回家探亲,放弃了外出旅行,自动退票,就把这个任务担下来了,参加的队员去了湖北,没有参加的队员留在上海工作。这是上海医护人员一直以来就有的职业精神,一种使命感。
多家医院重症医学科、呼吸科、感染科等科室的医生护士和医院感染管理科人员第一时间报名组队出发,告别家人,前往抗击疫情的前线。
除夕夜,首批上海医疗队136人出发前往武汉。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钟鸣是其中一员。接到任务后他立刻取消了澳大利亚家庭之旅,在除夕前一天动身前往武汉。行前,女儿跟爸爸深深一抱:“爸爸,我们等你回家!”
不止是钟鸣,上海还有很多医护人员都义无返顾投身抗击疫情的一线,成为最美的逆行者和坚守者。上海市肺科医院院长艾开兴在朋友圈中写道:“面对肆虐肺炎疫情,我们选择留下驻守,我们在医院,我们不离开。我们选择挺进一线,我们在发热门诊,我们去武汉前线!春节有情,生命可贵;众志成城,守护健康!”
23日下午,一张聊天截图在朋友圈传播开来,截图里的是上海市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科医生的群。科主任时国朝发了一句:请大家取消外出旅行计划,下面是整齐的一排回答:已取消。呼吸科医生陈巍说:“日本的酒店无法退定了,不过我一看到这个情况,就把机票退了,也无所谓浪费了,这时候我们得留下。”项轶医生说:“我定的国外航空公司的机票,好像没法退费,不过我已经都安排好了。”冯耘医生回复:“已经退了高铁票和国内酒店啦!”
原来早在科主任还没做取消度假的要求前,医生们已经纷纷退票了,有的国外航空公司无法退票,大家也毫不犹豫。
1月27日,在上海南站,第二批上海医疗队队员在车厢内挥手告别。新华社记者丁汀摄
与医务人员一样,开足马力“奔跑”的还有上海的科技力量:生物医药储备力量较强的上海,多个检测试剂盒企业开足马力,全力生产,“前方需要多少,我们就生产多少”;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和上海科技大学的应急攻关团队,紧急筛选多种可能有效的药物;联影医疗的移动DR、CT等设备,连夜发货,还将远程诊断平台部署在武汉前线医院,实现实时诊断以及远程指导;复星从英国、德国、葡萄牙、日本、印度等地采购超27万套防护服和超32万个医用口罩……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没有任何一个局外人。
与医务人员一样,开足马力“奔跑”还有“上海制造”。上海市商务委透露,松江一家口罩生产企业已经提前复工,一条生产线恢复生产,将逐步进入正常的生产供应状态。随着春节假期结束,生产企业的产能将进一步恢复,口罩供应的能力也会逐步提升。
沪上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口罩。
目前,上海已连续筹集并投放口罩1000万只,销售消毒液20.5万瓶、洗手液8.4万瓶,下一步,还将通过组织供应商加大采购补货力度,进一步加大各类防护物资充足稳定。以口罩为例,上海17家生产企业都在恢复产能,全部投产后每天产能可达400万只。
此外,东浩兰生集团还利用进博会上积累的各种资源,从日本采购到150万双消毒口罩和从海外采购到15万只医用口罩,防护物资将陆续抵达上海,支援全国。
“怕死”?是文明
疫情面前,有人说:“上海人反应快,就是‘怕死’。”上海网友风趣应答:“疫情当前,防控不丢脸。”
这几天,转发最多的调侃,是一组大数据的截图说,上海在全国市级口罩买家排名第一,让网友们调侃道,“上海人干啥啥不行,怕死第一名!”转发最热的评论,是一个朋友圈,“很喜欢一个城市这样的两面。一点的事就怕死,如履薄冰。天大的事不怕死,舍生取义。越文明的城市越有机会有这样的双面性。”
上海市民的敏感度和文明体现还不只于此,有推迟了婚礼的,有取消了会议的,“订了年夜饭却不想出门,饭店也主动全额退了款”。往日里络绎不绝的南京东路步行街、东方明珠等标志性旅游景点,也鲜有行人,大家用自己主动的行为,践行着“管好自己,就是为疫情防控做出最大贡献”的理念。
“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东路节日气氛浓、外来人员也复杂,面对疫情南京东路社区建立三方联动机制,保障工作落实。街道、公安派出所、社区卫生中心三方工作联动,并坚持每日会商重点人员防控工作。及时通报各条线的具体工作要求,制定应急预案,共同研究下一步工作措施。三方协商,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
同时这个标志性的社区还设立网格专线,方便居民区及时报告相关情况,做到一口受理、归口处置,确保信息不遗漏、及时报。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顾定鋆说,三方联动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切实保障防控工作中最重要的重点人员隔离环节得到了及时、高效和精准的落实。
大年初一晚上9点多,一份整整三大包的外卖,被送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呼吸科病房。送餐单上没有留下电话和姓名,只在留言栏写着:“瑞金医院医务工作者老师们辛苦了!新年快乐!请收下普通市民的一点心意!”。
这已经是瑞金医院连续三天收到来自这位“普通市民”的外卖了。而在医院呼吸科病房,还有两份每位披萨,也每晚“准点到达”。
这是一个城市的居民,对战“疫”工作者的坚守,最朴素却也最窝心的感谢。
事实上,这座城市的安宁,绝不仅仅来自于少数特殊行业的付出,而是所有人的理解和支持。每个生活在这里的人,都遵循了良好的公共卫生素质,才是这座城市让每个人安心的理由。
留在家里,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记者在几个上海医药界的“群”,从大年三十开始消息就一直没有间断。在这几个群,迅速组织出了几个物资对接的专业分工团队:有对接物流信息的,有沟通前方医院的,有核实消息真假的,有汇总所有信息建立电子化文档的。这几天,数万的口罩、防护服从这个群里出发,向武汉及周边地区运去。“我老爸骂我为什么过年在家一直盯着手机也不吃饭,我给他看了看群名:‘武汉物资对接’,他就不说话了。”一位自发的组织者和记者说。
有人在朋友圈问,“这样的春节从来没有出现过,在上海这样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怎么样才会觉得更安心?”如今,全面防控、全力以赴、全员参与,是正在写就的答案。

 “硬核”上海 战“疫”实录
“硬核”上海 战“疫”实录 钟南山做出重要判断
钟南山做出重要判断 病毒学家卢山:接下来疫情很可能变化,
病毒学家卢山:接下来疫情很可能变化, 香港大学病毒学家:最坏的情况要交个底
香港大学病毒学家:最坏的情况要交个底 挺住!中国(歌词)
 挺住!中国(歌词) 好消息!上海公卫临床中心自制喷剂能预
好消息!上海公卫临床中心自制喷剂能预 防控大决战来了!上海首例死亡病例与首
防控大决战来了!上海首例死亡病例与首 山东省政协委员朱文秋:加快国企混改步
山东省政协委员朱文秋:加快国企混改步
 习近平向全国人民拜年!
习近平向全国人民拜年! 山东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隆重开幕
山东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隆重开幕 日本大学生参加成人礼 现场仪式感满满
日本大学生参加成人礼 现场仪式感满满 军营春联大赛 战士们为大家送“福”啦!
军营春联大赛 战士们为大家送“福”啦! 大雪乐
大雪乐 走进“死亡之海” 探访给地球做“CT”的
走进“死亡之海” 探访给地球做“CT”的 候鸟“恋”上洞庭湖,回归自然成就的奇
候鸟“恋”上洞庭湖,回归自然成就的奇 熊猫戏初雪
熊猫戏初雪 想起当年在云南老山前线阵地上为彭丽媛
想起当年在云南老山前线阵地上为彭丽媛 90岁“人民币女郎”梁军去世 系新中国第
90岁“人民币女郎”梁军去世 系新中国第 87岁上大学,96岁考上硕士,105岁考博士
87岁上大学,96岁考上硕士,105岁考博士 山东郯城:马圣秋为“残疾人”理理发迎
山东郯城:马圣秋为“残疾人”理理发迎